其實,還有一項沒有進行的測試。

用“狹夷”號的460毫米巨炮測試帝國海軍戰列艦的裝甲防護。

當然,肯定不是讓戰列艦去捱揍,而是用同質量裝甲鋼板代替戰列艦,測試的只是裝甲防護。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測試460毫米艦炮在各個射程上的彈道效能。

最初,海軍打算用“狹夷”號上那門已經組裝好的460毫米艦炮測試,甚至把幾千噸裝甲鋼板裝上一艘登陸艦,準備把這些鋼板送到長泣港外面的一座小島,再拼裝成用來測試的靶標。

果真如此,“狹夷”號還能多存活十天半個月。

後來在搜查吳港的時候,帝國海軍發現了一門沒來得及裝上去的460毫米艦炮,以及幾根嶄新的炮管。

關鍵,還獲得了460毫米炮彈的設計圖紙。

這下,就沒必要使用“狹夷”號來進行測試了。

後來把這項測試安排在帝國本土進行,準確說是在濁海北部的一座島嶼上,利用了一座已經荒廢數十年的岸防炮塔。

雖然在大戰結束二十週年的時候,帝國海軍才對外公佈測試結果,但是真要說的話,也不是什麼秘密。

這種45倍徑460毫米艦炮,如果使用重量1315千克的制式穿甲彈,穿甲效能僅跟帝國海軍的400毫米重彈相當,或者說要稍微好一點,跟400毫米超重彈比的話,有很明顯的差距。

關鍵就是彈重係數太低。

受到冶金、鍛鑄與精加工等技術限制,460毫米艦炮膛壓遠低於帝國海軍的L55型400毫米艦炮,哪怕是全裝藥發射穿甲彈,初速都偏低,因此在遠距離交戰的時候,外彈道效能非常糟糕。

射程超過20千米,就完全沒有準確性可言了!

此外,460毫米炮管的全裝藥壽命不到100發!

不管是460毫米艦炮的效能,還是“狹夷”號那脆弱的裝甲,歸結起來都是狹夷皇國的工業技術太過落後,也就不得不透過擴大主炮口徑,增加裝甲的厚度,確保跟對手的新式戰列艦抗衡。

對工業偏弱的狹夷皇國來說,這等於自掘墳墓。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把建造2艘“狹夷”級的資源用來建造航母,狹夷海軍至少能在開戰的時候增加2艘艦隊航母。如果狹夷皇國把開戰時間推遲一年,甚至有希望多出4艘艦隊航母。如果沒有在開戰之後的幾個月之內戰敗,那麼建造2艘超級戰列艦的資源能用來建造8艘艦隊航母。

哪怕只是增加2艘艦隊航母,戰局也大不一樣!

要是多出4艘航母,狹夷海軍甚至有機會擊敗帝國海軍!

可惜的是,高野主導的狹夷海軍,選擇了註定要被淘汰的戰列艦。

不過,這些都是題外話。

白止戰與趙禹在15日夜間回到帝都,並連夜去了首輔官邸,由趙禹向薛遠征介紹海軍造艦計劃。

趙禹重點提到了“南珠海”級快速戰列艦,希望薛遠征能夠出面,取消或推遲這種戰列艦的建造規劃。

為了讓小型航母的建造工作能夠及時啟動,趙禹在11月的上旬,去狹夷皇國之前就提交了“南珠海”級的設計書。

因為按照戰時建造規劃,啟動建造的第一筆撥款在6月份就已經下發,所以劉長勳無權下令取消建造工作。

只有薛遠征有這個權力。

薛遠征沒當即答應下來,只是說會認真考慮趙禹提出的建議,讓趙禹回去後趕緊完善下一代主力戰艦,主要就是大型航母的設計工作,確保在第二批“行省”級完工之後,能立即開工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