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飯的時候,申普與朱華聖才趕了過來,隨後就由他倆簡單介紹了航空兵的情況。

其實,沒什麼變化。

當然,在編制體系方面做了一些調整,主要是把聯隊與大隊縮小,取消了之前介於大隊與中隊之間的分隊。

按照新的編制體系,一艘航母搭載的艦載機為一支聯隊,然後按照機種設大隊,在大隊下面設中隊與小隊。

如果需要,可以增設直屬聯隊的,用來執行特別任務的中隊或者小隊。

此外,聯隊為航空兵的最高編制,再往上就是艦隊的航空作戰指揮官。

這套編制體系,名義上是在簡化指揮程式,實際上是為了防止艦載航空兵坐大,避免出現陸航那樣的事情。

雖然陸航還沒獨立出去,成立空軍的事情也肯定會拖到戰後,但是現在的陸航,已經處於半獨立狀態,跟陸軍沒有多少關係。大概是為了壯大聲勢,或者說是下爛藥,有人提出把海軍航空兵也編入到新的航空兵體系之內,組建一支大空軍,從而更有效的組織與利用航空作戰部隊。

對此,海軍是堅決反對。

理由也很充足:艦載航空兵是航母搭載的作戰武器,存在價值由航母決定,因此沒有單獨運作的意義。

在理論上,艦載航空兵軍官能獲得的最高軍銜只是上校,再往上,就要轉行擔任艦隊航空作戰指揮官。

關鍵,聯隊之上的指揮權其實在艦隊手上。

此外就是,艦載航空兵聯隊的番號是自成體系,跟特混艦隊無關。

這麼安排,主要是為了方便排程。

在新的編制體系下,申普與朱華聖都是聯隊長,而且都在八月底,也就是完成了在西北東望洋的作戰部署之後晉升上校。

按照抽籤結果,申普為第4聯隊的聯隊長,朱華聖為第3聯隊的聯隊長。

第1聯隊與第2聯隊部署在第特混艦隊的兩艘航母上面,第5聯隊在國內,擔負新兵的訓練工作。

平心而論,新的編制體系更加加合理。

從長遠角度看,這套新的編制體系能更有效的發揮出艦載航空兵部隊的戰鬥力,更加適合執行高強度作戰任務。

此外,還有一個隱形的好處。

破除門戶之見,打破已在海軍植根數十年,建立在艦隊之上,並且以艦隊為核心的利益團體。

今後,艦載航空兵的官兵都只認命令、不認人。

其實,這也是海軍指揮體系改革的第一個顯著成果。

至於搭載的艦載機,反到沒啥好說的,還是之前的那些。

兩個聯隊的“哮天”戰鬥機都換成了最新批次,使用新式發動機,並且增加了三個內部油箱。

新式發動機的額定功率沒有提高,只是增加了一個應急功率,透過往氣缸裡面噴水增加輸出功率。雖然最多隻能持續五分鐘,但是在超載起飛與空戰格鬥的時候,有著無與倫比的價值。

增加的三個內部油箱當,有一個就是水箱,此外的兩個能容納300升汽油,作戰半徑提高了大概100千米。

此外就是,所有的艦載機都有對應的型號名稱。

為作戰飛機提供規範的型號名稱,可以說是海軍與陸軍在戰爭爆發後,就軍事管理進行的一次意義深遠的合作。

在航空兵領域,海軍與陸軍採用與遵守共同的命名規範。

戰鬥機為:在“戰”後面加數字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