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李銘博的話來說,白止戰是求勝心太切,因此恨不得航母能飛起來。

其實,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造船廠提出的理由並沒錯,要追究責任的話,第一個要找的就是白止戰。

至於護航戰艦,狀態都比較理想。

四艘“武州”級的第41.3分隊仍然由衛軍指揮,他在得知要編入第41特混艦隊的訊息之後,主動向海軍司令部提交了延遲調動申請,也就是在這場戰鬥結束後,再去即將服役的戰列艦上擔任艦長。

此外,四艘“武州”級重巡洋艦在桅檣港維護期間,全都加裝了火控雷達,還對防空搜尋雷達進行了升級。

雖然隨著後條約型重巡洋艦服役,並且編入第21特混艦隊,“武州”級已經不再是帝國海軍最先進的重巡洋艦,但是按照綜合戰鬥力,特別是官兵素質,這四艘“武州”級依然是帝國海軍最強大的重巡洋艦。

此外,四艘輕巡洋艦也不差。

編為第41.4分隊的四艘“廣城”級輕巡洋艦,其實是帝國海軍在條約作廢後,設計與建造的第一種後條約型輕巡洋艦。

其實,這個稱呼還不太合適。

要說的話,稱之為“遠洋巡洋艦”更準確一些。

與條約型輕巡洋艦相比,遠洋巡洋艦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在主炮口徑保持不變,甚至是有所降低的情況下,把噸位提高到重巡洋艦的水準,多餘出來的空間,特別是甲板全用來部署高射炮。

正是如此,在最初的時候還被稱為“防空巡洋艦”。

受噸位的限制,遠洋巡洋艦的防空戰鬥力,遠不如後來的防空巡洋艦。

要說,遠洋巡洋艦其實就是用來取代“防空型重巡洋艦”的,透過降低對主炮火力的要求來降低建造成本。

這其實是應急之需,畢竟在戰爭初期,在數量眾多的航母與主力艦的壓迫之下,帝國海軍沒有能力建造幾萬噸的防空巡洋艦。

得益於巨大的甲板面積,四艘“廣城”級的防空戰鬥力其實在四艘“武州”級之上。

關鍵就是,“廣城”級首次裝備介於130毫米與40毫米之間,80毫米的“中等口徑高射炮”。

在理論上,這種高射炮有接近130毫米高射炮的射程與威力,還有不比40毫米高射炮慢多少的射速,佔用的甲板面積卻比130毫米高射炮低得多,差不多隻是40毫米高射炮的兩倍,因此紙面上的防空作戰效率非常的可觀,不但補上了防空網的缺口,而且是中小型戰艦的首選高射武器。

至於實際的戰鬥力,還不得而知。

此外,四艘“廣城”級也配備有防空搜尋雷達,只是因為不參與炮戰,沒配備火控用的炮瞄雷達。

相對而言,也就八艘驅逐艦要稍微差一些。

雖然都是排水量在1500噸以上的大型驅逐艦,但是秉承帝國海軍的一慣傳統,八艘驅逐艦的防空能力都很差。

在艦隊中,驅逐艦的任務就不是防空。

要說,除了缺乏快速戰列艦,其實是用四艘重巡洋艦頂替兩艘快速戰列艦,護航戰艦基本上完美無缺。得益於四艘遠洋巡洋艦的加入,第41特混艦隊的防空作戰能力其實並沒有降低多少。

如果考慮到是在完全開放的海域作戰,無法判斷敵機的來襲方向,多帶幾艘巡洋艦反到更加有利。

四艘巡洋艦提供的掩護,肯定要比一艘快速戰列艦更加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