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強大、健全的工業體系,哪來發達的航空產業,拿什麼去培養飛行員?

洛福斯拖了幾個月,還強行讓“援助法案”在國會獲得透過,就是希望藉此讓本國工業提前進入戰爭狀態。

不管是為自己,還是為盟國,只要是生產軍火,又有什麼區別呢?

當然,洛福斯做的事情,顯然不是推動一項法案在國會獲得透過那麼簡單。

在首次當選總統後力推新政,就是在為戰爭做準備!

新政的核心是什麼?

由聯邦政府赤字開支來進行大規模的基礎建設。

建設什麼?

橫跨紐蘭本土,從東海岸通到西海岸的公路與鐵路,以及沿著西海岸,把南北幾座城市串聯起來的交通網。

搞這些幹什麼?

還不是為了把重心向西轉移。

早在數年之前,洛福斯就批准了一項專門撥款,由聯邦政府出資,在望夕運河上修建一座尺寸更大的船閘,以便在戰時能夠讓噸位更大的戰艦透過,解除對戰列艦等主力艦的尺寸限制。

把東望洋艦隊司令部遷往霍努島,也與此有關。

此外,在西海岸的洛城、聖胡城、西圖城與聖戈等地投資興建造船廠、鋼鐵廠、化工廠與飛機廠,同樣是為了增強西部地區,也就是面向東望洋的軍事工業實力,減輕本土的運輸負擔。

省下來的運輸成本,能生產更多軍火!

要說的話,時間太短了。

短短八年,嚴格的說還沒有八年,畢竟洛福斯是在住進灰宮之後的第三年,才開始全力推行新政。

這麼算就六年。

先不說六年時間能夠做什麼,只是幾乎不受政策影響的人口分佈,就完全無法在短短的六年之內發生重大改變。

在西海岸那邊,缺的就是人!

因為缺乏工人,所以很多企業根本就沒法開工,甚至有很多企業因為高企的用工成本而放棄去西海岸投資。

只是從人口分佈看,沒有幾十年,西海岸地區根本就發展不起來。

可惜,根本不可能有幾十年!

即便到了現在,東海岸依然是紐蘭聯邦的核心地區。

這也是投資拓展望夕運河的關鍵所在。

如果沒辦法在西海岸開工廠,那就得增強海運能力,在戰時儘可能縮短海運時間與降低海運成本。

關鍵是確保兩洋艦隊能夠方便的往返調動。

如果受到運河限制,噸位與尺寸巨大的主力艦無法往返調動,兩洋艦隊就不是優勢,而是巨大的累贅!

其實,運河船閘對戰艦尺寸的限制已經成為了紐蘭海軍設計師的噩夢。

最新設計的快速戰列艦,還有後條約型艦隊航母就是受害者,即艦體寬度必須小於運河船閘的34米!

“過幾天,我過去看看,或許能提前完工。”

“我明天就回華城,你也不用過幾天,明天一早就出發。不管有多大問題,務必保證船閘能按時完工。”

“行,我現在就去安排。”

黑爾也沒多說,畢竟洛福斯都吩咐下來了。再說了,如果洛福斯放心不下,那麼第一個要煩的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