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狹夷皇國不宣而戰,所以肯定無法指望紐蘭聯邦了。

至於布蘭王國,只要梁夏帝國能夠控制住戰爭節奏,比如暫時不向梵炎洋擴張,也不大可能出兵參戰。

這兩個盟國所能給予的,最多也就是間接支援。

要搞不好,恐怕只有道義上的支援了。

這樣一來,就必須由攻轉守,爭取堅持到盟國參戰。

繼續進攻,哪怕能夠取得一時的勝利,等局勢逆轉,也會兵敗如山倒,到時候恐怕連轉變機會都沒有。

那麼,該如何防守?

在這個問題上反到沒有爭議。

陸軍與海軍都認為,首先得死守撒豆群島,然後效仿上一場大戰,利用守望者海峽來對付強大的梁夏海軍。

有趣的是,這正是海軍積極主張偷襲澄江港的頭號理由!

只有殲滅南方艦隊,才有望在守望者海峽堵死梁夏海軍,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打一場以少勝多的勝仗!

可問題是,守住撒豆群島與掐死守望者海峽的,絕不是陸軍,是海軍,是艦隊!

雖然與上次大戰參戰時相比,用“脫胎換骨”來形容狹夷海軍的變化也不為過,僅主力艦就由增加了足足五艘,而且四艘戰列巡洋艦全部升格為快速戰列艦,但是跟強大的梁夏海軍比,仍然顯得十分的弱小。

關鍵還有,十艘主力艦處於分散狀態。

在東望洋,能調動的就只有跟隨第五航空戰隊活動的四艘戰列艦,而且是四艘前條約型的老式戰列艦。

梁夏海軍的本土艦隊也有四艘老式戰列艦,還有兩艘沒入列的快速戰列艦。

可見,不管怎麼打,都得讓高野指揮的常駐艦隊儘快返回東望洋,去堵住至關重要的守望者海峽。

要是讓本土艦隊殺入東望洋,必然是後患無窮。

正是如此,文衛到來後,討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調整海軍的部署。

因為沒有別的選擇,所以在簡單討論一番之後,文衛就讓軍令部起草電報,儘快給高野下達命令。

當然,陸軍也沒有閒著。

按文衛的安排,在海軍完成部署調整之後,陸軍就得向撒豆群島增兵,儘快完成對主要島嶼的佔領與控制。

如果可以,得同步進行。

不要忘了,在大戰之後,撒豆群島就成了非軍事區。

至於向冰風暴半島增兵,還沒有到需要討論的時候,因為就連英西都認為,梁夏帝國不會在取得海上勝利之前,也就是切斷從狹夷皇國到冰風暴半島的海運路線之前,在地面發動進攻。

重蹈覆轍,讓歷史重演,像上次大戰那樣,打一場傷亡慘重的陣地消耗戰!?

那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說,只要奪得制海權,控制了海運航線,梁夏帝國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甚至能兵不血刃的攻佔整個冰風暴半島。

此外,不管怎麼打,首先都要在海上決出勝負,奪得制海權。

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此一舉,讓成千上萬的將士去敵人的塹壕與碉堡面前,充當機關槍的人肉靶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