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攻防轉變(第1/2頁)
章節報錯
爭吵一番之後,幾位準閣員的情緒才平靜下來。
雖然全都是文衛的親信,在內閣裡的席位都已內定,但是在拿到狹皇的詔書後,才是真正的內閣大臣。
不是說達成了共識,而是沒有目的的爭吵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戰火剛剛點燃,在這一天裡發生的事情說明了很多問題,很值得這些一向目中無人的主戰派好好反思。
當然,也撲滅了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所有的這一切,肯定不是用一句“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能夠解釋的。
這裡面肯定有很多原因。
首先就是,梁夏帝國或許早就收到了訊息,因此提前做好了準備,要不然不會出現如此多的巧合。
下午,在收到訊息,確認突襲澄江港的行動沒有取得預料中的戰果時,文衛聯絡了幾個在情報機構任職的心腹,讓他們著手進行排查。接下來,海軍軍令部也針對情報洩漏進行了排查。
只是,沒任何意義,不過是做做樣子,方便在事後推脫責任。
突襲澄江港的作戰計劃,在幾個月前就已擬定,此後還把相關內容透露給了布蘭皇家海軍與紐蘭海軍。
也就是說,作戰計劃未必是從狹夷皇國洩漏出去的。
這裡存在另外一個問題。
會不會是布蘭王國,或者紐蘭聯邦出賣了狹夷皇國!?
雖然被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念頭嚇懷了,但是文衛不得不相信,確實有這種可能,而且可能性不小!
文衛不是軍人,他看待問題的角度與軍人完全不同。
在他眼裡,把狹夷皇國推進火坑,其實是西方列強,似乎成了布蘭王國與紐蘭聯邦這些工業強國應對與消除經濟危機的手段,至少能極大緩解由經濟危機導致的社會危機,給劍拔弩張的國際局勢降降溫。
哪怕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也能把和平延長几年,甚至十幾年。
對布蘭王國與紐蘭聯邦來說,犧牲一個無足輕重的盟友,多享受十幾年的和平,何樂而不為?
特別是對那些能夠一邊說笑,一邊吃著帶血的人肉,連骨頭都不吐的政客,他們才不會在乎狹夷皇國。
關鍵在哪?
不管是狹夷皇國被打成殘廢,還是梁夏帝國被放血,都意味著能夠在未來幾年之內,西方列強的工廠主能拿到大量訂單。
有了這些訂單,還需要擔心經濟危機?
戰後“黃金十年”不就是建立在大戰廢墟之上的嗎?
做個不怎麼恰當的比喻,把列強都說成是野獸,狹夷皇國是最弱小的那個。所有野獸早已是飢腸轆轆,餓得兩眼冒綠光。哪怕拼殺到最後,肯定只有一頭能夠活下來,強壯的野獸仍然要為生存決一死戰,也不妨礙在此之前拿最弱小的那頭來填肚皮,等到力氣恢復之後再相互廝殺。
當然,這也只是文衛的擔憂,未必是事實。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對軍事戰略做出調整。
因為已經跟最初設想的情況完全脫節,所以不管布蘭王國與紐蘭聯邦是否參戰,除非趕在明天八點三十分,準確說是七點三十分,即狹夷皇國的標準時間要提前一個小時,按照梁夏帝國的要求投降,不然就得為接下來的作戰行動考慮,也就需要根據新的情況對軍事戰略做出調整。
關鍵就是,得由攻轉守!
按之前的規劃,在突襲成功之後,狹夷海軍就能奪得主動權,然後在布蘭皇家海軍與紐蘭海軍的協助之下,奪取制海權,完成對梁夏帝國的戰略包圍與遠端封鎖,並不存在加強防守的需要。
現在的情況顯然是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