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景之作——“冀河”級戰列巡洋艦(第2/3頁)
章節報錯
雖然沒有多少人願意談論戰爭的事情,但是到帝國新曆69年初,已經沒多少人懷疑和平的珍貴性了。
一系列的國際事件,特別是兩大集團,由布蘭王國、洛克共和國與駱沙帝國為主的同盟集團,以及由梁夏帝國、迢曼帝國與忒爾帝國為核心的協約集團,基本上固定成型,大戰肯定是無法避免。
再不加強軍備,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所幸,帝國海軍是早有準備。
雖然帝國海軍對戰列巡洋艦並不感冒,但是對“快速主力艦”卻很有興趣,或者說正對胃口。
關鍵就是,如果能夠切實的保護海運航線,或許就能讓“負資產”變成“正資產”。
為此,在布蘭王國等列強大刀闊斧的建造戰列巡洋艦的時候,帝國海軍一直在資助幾家規模較大的艦船設計院,讓其研究有沒有建造“防護型快速主力艦”的可能性,以及存在哪些方面的技術難題。
研究的結果是,肯定能建造,關鍵就是帝國海軍未必買得起。
結果就是,從新曆64年到69年,足足研究了五年,都沒研究出一個能讓海軍接受的結果來。
其實,也就是在這五年裡面,帝國海軍完成了技術積累。
雖然以當時的技術,根本造不出帝國海軍理想之中的快速戰列艦,但是像燃油鍋爐與蒸汽輪機構成的先進動力系統,350毫米四十五倍徑身管的大口徑艦炮,表面滲碳裝甲鋼等新裝置與技術的出現,為建造戰列巡洋艦提供了巨大幫助,也讓帝國海軍以極高的起點加入了這場軍備競賽。
當年,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也就在帝國海軍拿到撥款後數月,布蘭皇家海軍第三級戰列巡洋艦的首艦,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獅”號在德文波特海軍船廠開工。幾乎在同一個月,帝國海軍獲得了由情報機構送來的“獅”級的設計圖。
與之前的兩級,也就是“無敵”級與“不倦”級比,“獅”級最為顯著的特徵,就是四座雙聯裝裝炮炮塔全部沿戰艦的中線佈置,從而有效提高了側舷火力,還增強了開火時的穩定性。
只是,也並非盡善盡美。
為了提高中彈後的生存能力,避免被一枚炮彈摧毀整套動力系統,“獅”級把第三座主炮炮塔放在二號與三號煙囪之間,用主炮彈藥庫隔開前後鍋爐艙,並且在該部位設定了橫向隔斷。
這樣的設計有用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正是如此,帝國的艦船設計院提前對“獅”級的缺陷進行了總結,然後開始設計帝國海軍的第一種戰列巡洋艦。
因為時間相當緊迫,所以在當年年底,帝國海軍就草草的走完了招標流程,選擇了刺州艦船設計院的方案。在完善細節設計之後,帝國海軍在新曆70年二月初,準確說是在春節前批准了刺州艦船設計院遞交的完整方案。此後按照招標時做的約定,分別跟刺州造船廠與浦州造船廠簽署了各採購一艘的建造合同。
因為帶有實驗性質,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所以只建造兩艘。
跟“獅”級比,該艦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採用了“2加2”的主炮炮塔布局,把位於艦體中部的第三座主炮炮塔挪到了尾部。只是為了充分利用長度超過兩百米的艦體,還得控制戰艦的重心高度,也就只能拉開兩座尾部主炮炮塔的間隔距離,並且把兩座炮塔都置於首甲板之上。
由此造成的最直接的影響是,因為被四號炮塔遮擋,所以三號炮塔的兩門主炮無法向正後方開火,其實是無法進行直射。哪怕是進行跨越射擊,也會對四號主炮炮塔頂部的瞄準鏡產生干擾。
其實,這個設計特點也證明,該艦並沒有參照“虎”號,實際的情況恰好相反。
受到軍備競賽刺激,而且帝國海軍已經明確提出會建造更多的戰列巡洋艦,所以兩艘戰列巡洋艦都在當年年底下水,而且在新曆71年的4月30日同時完工,在同一天交付給帝國海軍。
當時,在為兩艘戰艦命名的時候,還鬧出了一段小插曲。
按照傳統,帝國海軍的主力艦由皇帝御賜艦名,而且一般使用先皇的年號,或者是重要皇室成員的頭銜與名諱,或者是為帝國做出重大貢獻的先烈,或者是歷史名人,而這些名稱有鮮明的皇室色彩。
這兩艘戰艦是主力艦嗎?
當時,帝國海軍總司令沒有奏請御賜艦名。
照這麼說,應該歸入巡洋艦行列,按巡洋艦的命名原則,也就是用某座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大城市的名字來命名。
可是,這根本說不過去。
在建造的時候,帝國海軍是按照主力艦的標準申請經費,論議兩院同樣是按照主力艦的標準撥款。
現在,造出來的卻是一艘巡洋艦,怎麼說得通?
那些從不嫌事小的記者,肯定不會在乎這兩艘戰艦有多麼的巨大,而且透過報紙獲得新聞的民眾,肯定不會去實地考察。
結果就是,帝國海軍司令部出臺了臨時的戰艦命名規章,用帝國境內主要河流為戰列巡洋艦命名。
毫無疑問,首先採用的肯定是從帝都郊外流過,跟護城河相連的冀河。
按照南北交替原則,第二艘用帝國南部地區流經行省最多的河流,也就是桂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