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景之作——“冀河”級戰列巡洋艦(第1/3頁)
章節報錯
帝國海軍的首級戰列巡洋艦,在誕生前就備受爭議,也廣為引人關注。
眾所周知,“戰列巡洋艦”這種戰艦,其實是頗富傳奇色彩的費希爾在擔任第一海務大臣後,根據實際的情況,準確說是布蘭皇家海軍的戰略需求,力排眾議搞出來的一種犧牲防護換取速度的戰艦。
用費希爾的話來說,速度就是最好的防禦手段。
其實,在相當漫長的一段時期內,外界都錯誤理解了這種強大的戰艦。
因為造價高得離譜,裝甲防護又十分糟糕,生存能力也備受質疑,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提交申請,肯定拿不到撥款,所以申請撥款的時候,費希爾耍了個小花招,按照噸位將其歸為主力艦。
這下,什麼都說得通了。
雖然造價依然高得嚇人,差不多是同時期戰列艦的兩倍,但是這種既能在大洋深處追逐敵人的巡洋艦,又能列隊跟敵人的戰列艦進行決戰,屬於什麼都能幹的全能主力艦。那麼造價貴一點,又有何妨呢?
可見,大部分人都沒有認清戰列巡洋艦的本質。
哪怕在前面加上了“戰列”二字,其本質依然是巡洋艦,因此嚴格說起來,不過就是超大號的巡洋艦。
其實,這也正是費希爾發展戰列巡洋艦的初衷。
弄出一種能戰勝除戰列艦之外的任何一種戰艦的超級巡洋艦,對付敵國巡洋艦,保護布蘭王國在夕落洋與梵炎洋上,漫長而且分散的海運航線,如果與強敵交戰,還能當作襲擊艦使用。
拿來充當與頂替主力艦?
不過是一個宣傳的噱頭罷了。
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或者說是認清了戰列巡洋艦的本質,在最初幾年,帝國海軍對這種戰艦沒有在半點興趣。
道理也很簡單:帝國沒有那麼漫長的海運航線需要保護,而且帝國對海運的依賴程度並不是很高,也從來沒有要去封鎖與切斷其他國家海運航線的戰略計劃,更別說用這種方式來戰勝敵國。
不要忘了,梁夏帝國是海陸雙相強國。
此外,還不能忽視梁夏帝國的發家史。
雖然是歷史悠久的老牌帝國,但是按崛起時間計算的話,梁夏帝國又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新興強國。嚴格說起來,在憲改之後,梁夏帝國才基本上達到列強的水準。布蘭王國建造戰列巡洋艦的那一年,憲改才過去三十多年。才短短三代人的時間,梁夏帝國的“霸權”根本就算不上牢固。
跟西方列強比,梁夏帝國的海外利益有一個較為顯著的特徵:集中在炎海周邊的西東望洋地區與梵炎洋周邊的偏遠地帶。
此外,梁夏帝國主要透過結盟等方式,跟其他受到西方列強敵視的老牌帝國進行合作來獲取、維護與擴張自身利益。
最典型的,就是跟忒爾帝國的全方位夥伴關係。
正是如此,在主要活動區域,核心勢力範圍內,帝國海軍能夠輕易獲得維護海權的基本手段,比如要塞級海軍基地。
廣泛,而且緊密銜接的海外基地,成了帝國海軍對外擴張的一大特色。
那麼,需要為保護海運航線而擔憂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在很長的一段時期裡面,帝國海軍所做的,其實就是在各主要海外領地修建要塞式海軍基地,並且派駐一支足夠強大的地方艦隊,確保在戰爭時期能為強大的主力艦隊提供保障與支援。
依靠這些基地,足夠保護帝國的海外利益。
此外,僅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這些所謂的“海外利益”其實是在實現政治、安全與外交目的的過程中所造成的負擔。
說得直接一點,更多的是在付出,而不是獲取。
如此一來,在戰爭時期,帝國更應該拋棄這些負擔,哪還有理由耗費巨資建造保護這些負擔的戰艦呢?
結果就是,帝國海軍耐心等了好幾年。
在這幾年當中,布蘭皇家海軍先後造了三艘“無敵”級與三艘“不倦”級,其第三種戰列巡洋艦,也就是“獅”級也已開始設計。布蘭皇家海軍的死敵,迅速崛起的迢曼海軍在完成了最後一艘大型裝甲巡洋艦的建造之後,也在短短的兩年之內,啟動了兩級三艘戰列巡洋艦的建造工作。當時有情報現實,因為經濟與貿易等方面的矛盾,跟帝國離心離德的狹夷皇國都動了心思,打算花重金從布蘭王國訂購戰列巡洋艦,用來保護兩條長度超過一萬千米的海運航線。
其實,關鍵是最後一條。
狹夷皇國打算購買戰列巡洋艦的情報,著實刺激了帝國海軍。
再怎麼樣,也不能被曾經的屬國比下去吧!
帝國新曆69年初,春節過後的二月下旬,帝國論議兩院透過了一項特殊預算,在該財年度為海軍提供一百五十萬金元專項撥款,由海軍司令部發出招標書,正式啟動代號“甲型乙類”的戰列巡洋艦的設計工作。如果能夠在財年度內完成,還將撥付三百五十萬用來啟動建造工作。
可見,這是真的著急了!
其實,這也跟當時的大背景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