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千里眼(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防空警報響起的時候,劉向真沒有返回司令艦橋,而是走到舷窗旁,舉起望遠鏡朝不遠處的“南江”號看了過去。
在前桅杆頂部,有一個正在旋轉,像是一個大號簸箕的物體。
那是一面天線。
不過,不是電臺的天線,也沒有任何一種電臺天線長成那個模樣。
沒錯,那是雷達的天線!
那面天線,只有工作的時候才會旋轉,平時都是固定不動的。
為了保密,也是為了欺騙與誤導,僅有的幾艘裝備了雷達的戰艦,在進出港口的時候都不得使用雷達,還要讓天線固定在某個角度上,再套上一個帆布罩子,從遠處看像是一種嚇唬驅趕飛鳥的裝置。
此外,帝國海軍從沒對外公佈過任何跟雷達有關的資訊。
迄今為止,其他國家的情報機構只是知道,帝國海軍裝備了一種跟電臺類似的,能在很遠的距離上發現飛機的電子裝置。其工作遠離,很有可能是透過監聽偵察機的電臺,來確定偵察機的方位。某些國家的情報機構甚至想當然的認為,那是一種大尺寸,高精度的高倍望遠鏡。
其實,雷達到底有什麼價值,劉向真也說不準。
不用奇怪,因為在幾個月前,準確說是九月底,“北河”號與“南江”號著手為即將開始的艦隊演習做準備的時候,也就是分頭去浦州造船廠與刺州造船廠,才在維護的時候裝上雷達。
此後,也就試用了幾次。
按照安排,在今年的艦隊演習中,為了檢驗雷達的戰術價值,還專門安排了單獨的演習科目。
可惜的是,演習開始後不久,局勢就迅速惡化。
劉向真只知道,“南江”號上的雷達,對機群的探測距離最遠超過了一百千米,而對單架飛機的探測距離也能達到四十千米,遠遠超過肉眼的可視範圍,只是探測的精度,仍然算不上理想。
當然,精度差點不是什麼大問題。
只要及時發現敵機,就能指揮防空戰鬥機前去攔截,從而獲得更多的時間,大幅度提高防空作戰效率。
按照開發雷達的金林無線電研究所給出的評估報告,在雷達的協助下,戰鬥機的作戰效率能夠提高二十倍。
劉向真覺得那些高度近視的工程師在吹牛。
只是,就算沒有二十倍,提高几倍是肯定沒問題的。
在第二航空特混艦隊做的幾次內部演練中,防空戰鬥機均在雷達的指引下,及時準確的發現與攔截了敵機。
用飛行員的話來說,只是能及時發現來襲敵機,那就足夠了。
在過去的防空作戰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法及時發現逼近的敵機,更不要說預知敵機的來襲方向。就只能面面俱到,至少需要在主要威脅方向上部署足夠多的戰鬥機,浪費寶貴的防空力量。
有了雷達,能做到有的放矢。
這次就是如此。
發出防空警報的就是“南江”號,雷達發現了一批從東北方向飛來的敵機,判斷為狹夷海軍的艦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