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被犬群包圍,老虎仍然是老虎。

在脫離編隊與完成轉向之後,兩艘戰列巡洋艦隻用了不到十分鐘,就讓四艘敵艦變成漂浮的篝火。

其中一艘輕型巡洋艦還在猛烈爆炸之後迅速沉沒了。

不要忘了,戰列巡洋艦生來就是中小型戰艦的剋星。

雖然按費希爾元帥,也就是戰列巡洋艦之父的設想,這種擁有戰列艦火力與巡洋艦速度的戰艦是名副其實的主力艦,但是實戰早就證明了,戰列巡洋艦最適合打前哨,在主力艦的前方執行偵查巡邏任務,依靠足夠快的速度與更兇猛的火力,對付敵方巡洋艦,避免己方主力艦過早暴露。

正是如此,戰列巡洋艦天生就有碾壓中小型戰艦的強大實力。

兩艘“冀河”就算遭到重創,有幾門主炮無法開火,用副炮同樣能夠虐殺聯合艦隊的巡洋艦。

副炮打出的150毫米穿甲彈,對付輕型巡洋艦綽綽有餘。

此外,兩艘戰列巡洋艦脫離編隊,還引開了敵人的炮火,為四艘友艦創造了更好的逃離線會。

只是,這種局面沒持續多久。

在四艘敵艦先後中彈起火後,快戰分隊的五艘“伊莎女王”級立即調轉了炮口,擊中炮擊兩艘“冀河”級。

過了近十分鐘,快戰分隊的瞭望員才看到快速逼近的另外四艘戰列巡洋艦。

此時,雙方的距離還不到十千米。

雖然按照賀永興的命令,四艘戰艦一直保持著“沉默”,沒有向敵艦開火,但是在距離縮短之後,遠處還有敵艦的火光,在晴朗的夜空下,四艘戰列巡洋艦的高大身影依然是隱約可辨。

關鍵,四艘戰艦一直在高速航行。

在光照不夠的陰暗環境裡面,人眼對快速移動的物體非常的敏感,即便離得很遠都能察覺到。

此時,“冀河”號與“桂江”號在連續被多枚十五英寸炮彈擊中之後,已經基本喪失戰鬥力。

雖然兩艘戰艦仍然頑強的漂浮著,但是主炮都已經癱瘓,連炮廓裡的150毫米副炮都沒剩下幾門。

兩艘戰艦的速度已經降到20節以下。

依靠這個速度,兩艘戰艦無論如何都無法突圍。

除非發生奇蹟,不然被擊沉只是遲早的事。

正是如此,觀察到兩艘“冀河”級慢下來之後,五艘快速戰列艦馬上調轉炮口,朝另外四艘戰艦開火。

進入到主炮的直射距離,再加上副炮,五艘快速戰列艦的炮火變得非常的兇猛,精準度也大幅度提高。

對四艘戰列巡洋艦來說,絕不是好事。

首先倒黴的就是衝在最前面的“北河”號與“南江”號。

因為航向相對,所以在最初的幾分鐘裡面,後面的四艘快速戰列艦在對付這兩艘戰列巡洋艦,只有帶隊的“伊莎女王”號在炮擊後面的“魯河”號與“粵江”號。大概沒有辨認出旗艦,或者有別的原因,“伊莎女王”號只是在牽制這兩艘戰艦,採用交錯射擊戰術同時朝兩艘戰巡開火。

也許,在交戰之初,貝蒂搞錯了物件,認為“北河”號才是旗艦,並沒盯上同樣掛著司令官將旗的“魯河”號。

當然,也有可能是忌憚“北河”級的400毫米主炮。

要說的話,只有“北河”號與“南江”號的400毫米穿甲彈,能在這個距離上對“伊莎女王”級構成致命威脅。“魯河”號與“粵江”號的350毫米主炮就算有一些威脅,也不算致命。

也就是幾分鐘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