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大起大落(第2/3頁)
章節報錯
讓斯塔克略感意外的是,首先發起攻擊的,並不是梁夏空軍的轟炸機,也不是隸屬於岸基航空兵的巡邏機。
從第52特混艦隊發來的戰報看,發起攻擊的是艦載航空兵。
道理也很簡單,在遭到攻擊之前,防空巡洋艦並沒發現攻擊機群,也沒探測到從高空射來的反艦導彈。
關鍵,攻擊防空巡洋艦的是輕型反艦導彈!
差不多3點25分左右,空戰開始之後不到15分鐘,位於最東邊,擔任防空哨艦的“邦克”號巡洋艦遭到攻擊。
因為遭到電子攻擊機的壓制,加上反艦導彈是在貼海高度上飛行,所以在距離巡洋艦不到40千米的時候,才被雷達探測到。
這個距離,實在太近了!
哪怕全都是亞音速輕型反艦導彈,可是40千米的距離,再加上蛇型機動,也能在大約150秒內飛完。
僅僅2分半鐘!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邦克”號最多能用遠端防空導彈攔截一次,然後就將進入到近程防空作戰階段。
要命的是,“邦克”號是防空巡洋艦,沒配備近程防空導彈!
雖然在去年的時候,該艦藉助第一次大修,把前後兩部Mk26型雙臂導彈發射器換成Mk41型垂直髮射系統,大幅度提高了導彈的搭載數量與多目標交戰能力,但是其近程防空火力,依然十分的羸弱。
主要就是,Mk41還無法裝載“海麻雀”程序防空導彈。
不是說裝不下,而是在紐蘭海軍看來,這麼做太過浪費。
其實,紐蘭海軍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也在想辦法解決。這就是,在“海麻雀”的基礎之上,發展一種效能更加先進的中程防空導彈,不但能夠用Mk41裝載,而且能在一具發射管裡面裝填4枚導彈。辦法很簡單,主要是採用摺疊彈翼縮小裝填空間,以及使用雙推力火箭發動機來提高射程。
要說的話,這也是在向梁夏海軍學習。
在大戰爆發前,梁夏海軍已經接受了一批新式中程防空導彈,而且用來裝備了包括巡洋艦在內的主力戰艦。這種新式防空導彈就是採用的一坑四彈設計,只是其效能指標超過了一般中程導彈的上限,比如最大射程達到了60千米,跟上一代遠端防空導彈差不多,具有一定的區域防空能力。
可惜的是,紐蘭海軍投資研製的新式中程防空導彈,還處於概念論證階段。
正是如此,在“提康”級防空巡洋艦上就沒有中程防空導彈。
針對這個問題,紐蘭海軍採用編隊戰術來彌補。
簡單的說,就是用其他戰艦,比如用通用驅逐艦為防空巡洋艦提供近距離防空掩護,從而讓防空巡洋艦能夠專心於遠端防空作戰。
為此,在防空巡洋艦的附近,通常都有1艘驅逐艦。
只是,這次是例外。
“邦克”號在執行突前警戒任務,主要就是配合預警機,而且航母戰鬥群就在其後方大約50千米處。
也就是說,在“邦克”號附近沒有驅逐艦。
離得最近的2艘驅逐艦,分別在“紐蘭”號與“小鷹”號的附近,配合另外2艘防空巡洋艦作戰。
其實,第51特混艦隊的驅逐艦本來就不夠用。
不要忘了,掩護運輸船隊撤退的那4艘“基德”級就來自夕落洋艦隊,而且之前編在第51特混艦隊裡面!
受此影響,第51特混艦隊只剩下了4艘“斯普”級驅逐艦。
除掉留下來掩護航母的2艘,另外2艘分別在航線的左前方與右前方,負責驅離埋伏在航線附近的敵潛艇。
其實,這才是驅逐艦的本質工作。
總而言之,“邦克”號在發射了30多枚“標準2”之後,就只能依靠安裝在前煙囪兩側的2門“密集陣”近防炮對付來襲的反艦導彈。
當然,還有前後兩門5英寸艦炮。
至於結果,自然是不用多說。
雖然在戰鬥裡明確提到,“邦克”號戰鬥到了最後一刻,哪怕在被雨點般的反艦導彈淹沒的時候,主炮與近防炮都還在朝來襲的導彈開火,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最終依然沒能避免戰沉的結果。
也就在3點半左右,“邦克”號在大爆炸當中沉沒。
按照第52特混艦隊發來的戰報,襲擊“邦克”號的是1支艦攻大隊,至少24架重型艦載攻擊機。
按照每架掛在4枚反艦導彈計算,那是足足96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