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特混艦隊根本沒能堅持到日落時分,在下午3點左右,就用光了好運氣。

如同之前派防空戰鬥機過來一樣,快到3點的時候,第52特混艦隊突然發來了遭到襲擊的電報。

大概是不相信,或者是擔心出錯,負責通訊聯絡的參謀軍官沒在第一時間彙報。

耽擱了差不多15分鐘,在3點一刻,收到第52特混艦隊的第二份電報後,通訊參謀才向司令官彙報。

其實,也算不上是耽擱。

兩支艦隊相隔數百千米,哪怕提前15分鐘派出戰鬥機,至少也要在45分鐘之後才能夠趕到,在遭到梁夏海軍打擊的情況下,就算第52特混艦隊處於最佳狀態,都沒辦法堅持30分鐘,何況還沒有處於最佳狀態。嚴格說,第52特混艦隊在遭到攻擊的時候,戰鬥狀態可以說非常糟糕。

此後的戰鬥就是最好的證明。

關鍵就是,在敵機襲來之時,在空中巡邏的F14B總共才12架,而且只有4架處在敵機來襲的方向。

要命的是,即便在2艘“紐蘭”級的飛行甲板上面,僅有聊聊幾架重型戰鬥機處於戰備狀態。

這些防空戰鬥機所面對的是足足16架“戰9B”。

此外,至少有1架“指6C”與4架“攻5CZ”參與了進攻行動,準確說是為前出的護航戰鬥機提供支援。

這些敵機全都來自東邊。

還不到5分鐘,該方向的4架F14B就被擊落。

更加要命的是,在其他方向上的戰鬥機趕過來之前,在這邊活動的E2C與後方失去了聯絡。

直到這個時候,第52特混艦隊的指揮官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嚴格的說,主要是襲擊來得太過突然,前後也就幾分鐘,第52特混艦隊的指揮系統根本就沒有反應過來。

等到防空戰艦啟動雷達,才發現,在東邊失聯的那架E2C已被擊落。

此外,來襲的敵機,準確說是前出護航戰鬥機的數量不是16架,是24架,其中分成了2個編隊的8架在低空飛行。

這8架“戰9B”在進入E2C的搜尋範圍之前,在高空飛行的那些戰鬥機成功的引開了預警機的視線。

要說的話,這也是艦載預警機的一大缺陷。

受搭載平臺的限制,主要是載機太小,無法配備效能先進的資料處理裝置,也就是常說的機載計算機,像E2C這類小型預警機很難照顧到各方面,因此在作戰使用上往往都得跟其他平臺協作。

相對而言,艦載預警機的獨立作戰能力都非常有限。

說得直接一點,當E2C需要依靠雷達監視那些在高空快速逼近的敵機時,就很難關注其他方向。

結果就是,這8架“戰9B”在沒有被發現的情況下逼近了E2C。

以當時的情況,有理由相信,擊落4架F14B的也是這些從低空逼近的戰鬥機。

雖然F14B在被擊落之前就已經向高空的敵機開火,但是在被擊落後,其發射的“不死鳥”遠端空空導彈因為失去中段引導,根本沒有進入到末端自主攻擊階段,也就沒能對來襲敵機構成威脅。

當然,在預警機完蛋後,第52特混艦隊的外圍防空網已被洞穿。

此後趕到的8架F14B,都是在沒有太大懸念的情況下,被敵機擊落。

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在敵機後面有預警機與電子攻擊機,不但能及時發現逼近的紐蘭戰鬥機,還能夠對紐蘭戰鬥機進行壓制干擾,削弱火控雷達的探測效能,確保己方戰鬥機能夠搶先發起攻擊。

等到在航母上待命的戰鬥機緊急升空,敵機已經逼近第52特混艦隊。

在此之前,敵機已經找準了方向。

不要忘了,在外圍的預警機被擊落後,第52特混艦隊就進入了戰鬥狀態,讓防空戰艦啟動雷達。

也就是說,就算“攻5CZ”沒有截獲“紐蘭”號發出的電報,也肯定截獲了防空戰艦發出的電磁訊號。

只要朝著防空戰艦飛行,就肯定沒錯。

其實,編在第52特混艦隊裡的3艘“提康”級巡洋艦,全都在航母附近,其中1艘就在兩艘航母的東邊。

當時,也就是這艘巡洋艦首先啟動了雷達。

也就是在進入防空戰艦,準確的說是“標準2”防空導彈的有效射程之前,那些突前的戰鬥機才轉向飛走。

顯然,在電子攻擊機的支援之下,戰鬥機能夠很輕鬆的避開防空戰艦。

不過,這也意味著,攻擊將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