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只有一個:梵軍高層沒將巴爾梅爾的東方聯軍當成威脅。

從巴爾梅爾到巴利,或者是焦特布林,公路里程均超過250千米,而且幾乎全程都是在沙漠裡面行軍。

顯然,就算聯軍的後勤保障能力非常強悍,都需要數日,才能走完這250千米。

關鍵就是,需要淡水的,不止是作戰人員,還包括幾乎所有主戰裝備。

比如,聯軍的主戰坦克所使用的發動機冷卻液,其實就是加了新增劑的純淨水,而且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直接使用純淨水。

一支旅級部隊在執行突擊任務的時候,每天至少都要消耗500噸淡水。

在通常情況下,淡水是就地獲取,一般是用專門的裝置進行淨化處理。

只要沿著這條線路,也就是發源於阿拉瓦利嶺北端,向西南流入梵羅沙漠的盧尼河向東推進,水源就不是問題。

不過,這嚴格限制了聯軍的進攻方向。

簡單的說,在到達巴利或者焦特里爾之前,聯軍只能沿著盧尼河推進。

至少需要讓主力裝甲部隊留在盧尼河附近。

如果提前展開,擴大進攻的正面寬度,必然會對後勤保障造成嚴重的負擔,甚至會導致進攻行動難以為繼。

哪怕裝甲部隊能在荒漠裡面快速推進,也需要動用足夠多的車輛運送物資。

關鍵得是具備越野行進能力的軍用運輸車。

在理論上,支援第五陸戰師,至少需要5000臺20噸級的軍用運輸車。

去哪裡找這麼多軍用運輸車?

當然,梵軍的這一系列舉措,無一例外的證明,由丁鎮南策劃的欺騙戰術,已經產生了效果。

關鍵就是,梵軍擺明了準備在巴利與焦特布林,準確說是盧尼河上游阻擊聯軍。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選擇,因為盧尼河是一條內陸河,在進入梵羅沙漠之後,水量是逐漸減少,何況現在是旱季。相對的,盧尼河上游的水量更充沛,會對進攻部隊產生更為嚴重的影響。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梵軍能在此給予聯軍迎頭痛擊,除了粉碎聯軍的進攻之外,說不定還能獲得反擊機會。

總而言之,梵軍將巴利與焦特布林當成了決戰戰場。

到了當天晚上,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得到了證實。

梵軍的主力部隊已經在夜色的掩護下,從烏代布林出發,而且是向西進入山區,並沒有北上。

為了避免打草驚蛇,空軍沒有去“騷擾”這支梵軍。

其實,從6日凌晨開始,空軍就降低了針對烏代布林的打擊力度,要不然梵軍也不會從這裡調兵。

也就是在情報得到確認之後,丁鎮南才下達了命令。

代號“聚光燈”的空中突擊行動在10日凌晨開始。

其實,第一支突擊部隊是在9日夜間23點過出發,預計在10日凌晨0點30分左右就能到達目的地。

執行突擊任務的是300架重型直升機運送的2個輕裝步兵營。

此外,陸戰隊還出動了60架武裝直升機,為突擊部隊開路,而空軍安排的前線攻擊機將提前15分鐘為空降行動進行火力準備。如果有需要,空軍還能調動數十架重型攻擊機轟炸附近的梵軍。

要說的話,這也是開戰以來,在南方次大陸戰場上發起的規模最大的空中突擊行動。

至於結果,自然是不用多說。

凌晨1點不到,突擊部隊的指揮官就發來訊息,已經按照計劃控制了代奧格爾南較的開闊地,而且在武裝直升機與前線攻擊機支援下擊潰了附近的梵軍,控制了代奧格爾城外的公路與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