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除了繼續轟炸烏代布林附近的軍事目標之外,還把空中打擊的範圍擴大到了巴爾梅爾到烏代布林之間的主要城鎮,準確說是主要的軍事據點,擺出了一副向烏代布林進軍的架勢。

此外,第五陸戰師一直在向巴爾梅爾增兵。尤其是在鋪設第二條跑道之後,帝國空軍的戰術運輸機幾乎是傾巢而出,以日均300架次、大約8000噸的速度,向巴爾梅爾運送作戰物資。相對的,由地面交通線運到巴爾梅爾的物資反到不是很多,主要是一些沒辦法由戰術運輸機空運的主戰裝備。

這個規模,可以說相當驚人。

因為在6日就已經佔領巴爾梅爾,此後又沒有向東突進,所以前線作戰部隊每天消耗的物資還不到500噸。

按每日運送8000噸的速度,最快在11月15日的前後,聯軍囤積的作戰物資就能達到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要求。

此外,按照增兵的速度,第五陸戰師的作戰部隊都能在15日的前後到達巴爾梅爾。

其實,這正是丁鎮南想要梵軍做出的判斷。

為了欺騙梵軍,在前期的空執行動中,才沒有動用“運15A”。

在這件事情上,西北戰區還採取了必要的行動。這就是,西北戰區在11月4日凌晨發起代號“暖風”的冬季進攻行動,在寬達數千千米的戰線上,針對幾十處敵軍的突出部發起進攻。為了給地面部隊提供支援,空軍調動上百架“運15A”向前線運送物資,而且所有的運輸機都按照最高強度出動。給人造成的感覺就是,帝國空軍把全部的“運15A”都用在了該方向上。

為此,部署在南方次大陸的60架“運15A”還在3日夜間飛回帝國本土。

沒去西北戰區,而是在本土機場進行維護保養,確保在接到命令之後,能夠立即把裝備送往前線。

空中打擊持續到11月9日下午,戰局才發生變化,或者說有了“結果”。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部署在烏代布林的2個梵軍主力師已經出發,預計會沿著公路向西進發,在翻越了阿拉瓦利嶺之後,再北上前往巴利,與焦特布林的中央軍一起阻擊從巴爾梅爾殺來的東方聯軍。

關鍵就是,梵軍去代奧格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道理就是,北上去代奧格爾,就得在山區行進上百千米,而山區公路的通行能力肯定不如平原上的主幹道。

先向西翻越阿拉瓦利嶺,就不存在翻山越嶺的麻煩。

至於鐵路,那就更加別想了。

在11月5日之前,聯軍就炸燬了烏代布林附近所有鐵路橋,還轟炸了所有火車站,摧毀數百臺機車與數千節車廂,癱瘓了該地區的鐵路交通。也就是因為鐵路癱瘓,梵軍的裝甲部隊才喪失了戰場機動能力。

這裡,涉及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雖然梵軍號稱實現了機械化,但是其主力裝甲部隊進行戰場機動,依然高度依賴本土鐵路網。

主要就是,梵羅本土大部分公路橋樑的承載能力低於50噸。

其實,這也是梵羅陸軍在獲得了M1A1之後,依然耗費巨資從西駱沙採購T72,卻沒有選擇效能更好的“豹2”的主要原因。同樣受道路橋樑通行能力限制,梵羅陸軍的M1A1幾乎全都部署在西北地區。

至少西北地區的河網沒那麼密集,而且河道都比較狹窄,就算公路橋樑承受不了60噸的M1A1,也能夠架設機械橋與舟橋,確保坦克能順利透過。再說了,極度乾旱的梵羅沙漠也在這邊。

要說的話,就是因為戰場機動嚴重依賴鐵路網,裝甲部隊缺乏大縱深突擊能力,所以梵羅陸軍在進攻行動中的表現,一直是乏善可陳。哪怕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從沒取得過像樣的勝利。

就拿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來說,梵軍不但擁有數倍的兵力優勢,還透過突然襲擊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結果在攻入巴鐵境內之後,卻遲遲沒能開啟局面,只是在拉合城外就耽擱了一個多月,由此錯失攻佔伊堡的絕佳機會。也就是因為地面進攻乏力,梵羅當局才不得不在局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藉著休戰的名義結束了攻打伊堡的行動,並且永久放棄了統一南方次大陸的基本戰略。

按外界的評價,梵羅陸軍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的主戰坦克,打了一場第一次全球大戰模式的陣地戰。

單純的以戰術水準而言,梵軍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中的表現,還不如第二次全球大戰期間的水平。就算在地面戰場上鮮有表現的紐蘭陸軍,也知道裝甲部隊的頭號價值是快速突擊,而不是停下來跟敵人打陣地戰。

可惜的是,過去了差不多20年,梵軍依然沒什麼長進。

當然,這也是梵羅國軍事戰略轉變的一大依據。

簡單的說,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之前,梵羅國的基本戰略是消滅巴鐵,完成統一的宏圖大業,因此在國防力量的建設上,肯定以進攻為主。可是隨著巴鐵與梁夏帝國結盟,以及加入了東方集團,透過發動戰爭的方式統一南方次大陸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而且來自梁夏帝國的軍事威脅,頓時就讓梵羅國處於被敵人團團包圍的窘境之中,也就需要對軍事戰略做出調整。

以防禦為主的戰略,自然沒有理由加強邊境地區的基礎建設。

在邊境防線崩潰後,糟糕的道路交通條件,將成為攻入梵羅國本土敵軍的頭號大敵!

從這個角度看,就不難明白,梵軍為什麼沒有動用部署在焦特布林的主力部隊,反到從烏代布林抽調部隊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