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別的,把原政府軍改組成國防軍,就是一項極為浩大的工程。

關鍵就是,斯蘭“政府軍”在本質上是準軍事力量,更像是武裝警察,主要職能是維護國內社會秩序。因為不存在跟外敵作戰的可能,所以沒有配備多少重武器,就連機關槍之類的自動武器都很少。

在內戰爆發的時候,斯蘭政府軍的主要武器還是帝國援助的bq99型步槍。

這是一種在新曆99年,第二次全球大戰爆發的那一年定型,採用旋轉後拉槍機的栓動步槍。雖然總產量超過了5萬,廣泛裝備各個地區的作戰部隊,但是即便在大戰期間,該槍也沒成為帝國軍隊的主要裝備。在bq01半自動步槍問世之後,該槍就迅速從一線作戰部隊消失了。在大戰結束之後,跟其他大量過剩軍事物資一樣,bq99被廣泛的援助給了友好國家。

當然,其中就包括斯蘭。

大戰已經結束30多年,其他國家的bq99全都被丟進了垃圾桶,或者成為了槍械愛好者的私人收藏,在全球範圍之內,只有斯蘭政府軍還在使用這種老掉牙的步槍,還將其當成制式裝備。

政府軍的敵人,獲得了梵羅國秘密支援的叛軍,使用的都是ak與系列突擊步槍,火力遠超政府軍。

正是如此,在內戰初期,政府軍才被叛軍打得無法還手。

重新組建的國防軍,才是真正的軍事力量。

不說別的,帝國向斯蘭國防軍贈送了2型自動步槍,其中4萬支還是剛出場的新貨。

當然,主要是重型裝備。

到內戰結束的時候,帝國提供給斯蘭國防軍的武器裝備包括3輛步兵戰車、12輛履帶式裝甲運兵車與1輛輪式裝甲車,12餘門火炮與火箭炮,數千門小口徑迫擊炮。

因為是以無償援助為主,所以大部分是二手貨,其中不少還是已經過氣的退役裝備。

至於槍械,更加是不計其數。

此外,還以有嘗援助的方式,提供了上百架戰鬥機與數十艘快艇,幫助斯蘭國防軍組建了空軍與海軍。

關鍵還有,帝國全程參與了斯蘭國防軍的組建工作。

其實,即便是在後來的作戰行動當中,帝國派遣的軍事顧問也起到了至關重要,完全不可替代的作用。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帝國的軍事教官在指揮斯蘭國防軍作戰。

也就是透過內戰的磨練,斯蘭才擁有了真正意義的現代軍隊。

用周湧濤的話來說,這是在補課。

畢竟在此之前,斯蘭的國防建設簡直就是一塌糊塗,不但欠缺必要的防衛能力,也沒有盡到做為東方集團成員國的義務。

當然,伴隨著斯蘭內戰,帝國加強了在斯蘭的軍事存在。

雖然帝國海軍已經把迪戈打造成梵炎洋上規模最大,設施最為完善的海空綜合基地,但是迪戈其實是一座面積狹小的珊瑚島,哪怕把附近島嶼全都利用起來,也沒辦法在此部署太多的作戰部隊。

再說,迪戈基地遠離南方次大陸,並非理想的前進基地。

從打全球大戰的角度看,斯蘭才是理想的前沿陣地,具有不可替代性。

不說別的,如果在南方次大陸的南端登陸,登陸艦艇從斯蘭出發,能在幾十個小時之內部署到位,後勤保障效率比迪戈基地高出數倍,而且在投送距離縮短之後,對投送工具的要求也會大幅度降低,比如可以使用小型登陸艇,還可以直接在斯蘭的軍港部署氣墊船等快速投送工具。

換種方式來說,動用規模相當的投送力量,也就是登陸艦艇,從斯蘭出發,能夠投送更多的作戰部隊。

顯然,這就意味著有更大的勝算!

正是如此,在重返斯蘭之後,帝國一直在加強軍事部署。

其實,這也是內戰一直持續到新曆149年才宣告結束的關鍵原因。

帝國大舉介入,斯蘭內戰完全能夠在一年之內結束,而足足拖了5年,就與帝國的軍事部署有關。

在這5年裡面,帝國利用為斯蘭提供軍事援助,將大批在和平時期難以進行大範圍轉移的主戰裝備送到了斯蘭,其中至少有2dg主戰坦克,並且分散存放在幾處軍事基地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