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梵炎洋這邊,除了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中從布蘭王國手裡奪得的迪戈基地,軍事價值最大的就是斯蘭。

當然,這也符合帝國的總體戰略方針。

雖然緊挨著南方次大陸,只隔著一條海峽,但是斯蘭是離南方次大陸最近,面積也足夠大的島嶼。

此外,斯蘭是一個獨立民族國家,還擁有數座深水良港。

在歷史上,特別是在帝國海軍挺進梵炎洋之後,斯蘭就一直傾向於跟帝國結盟,獲取帝國的庇護。

正是如此,斯蘭還是南方次大陸第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

雖然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結束之後,斯蘭才藉助第一次民族獨立運動的風潮,擺脫布蘭王國的殖民統治,成為了獨立國家,但是早在數十年之前,也就是帝國海軍奪得梵炎洋的霸權之後,斯蘭就不再受布蘭王國的殖民統治,在名義上由帝國海軍託管,在非軍事佔領區則獲得了高度的自治權。

只是,在第一次全球大戰結束後,斯蘭土邦的自治權遭到了踐踏。

到第二次全球大戰後期,帝國海軍重返梵炎洋之後,斯蘭才重新獲得了自治權,並且以此為基礎,組建了自治政府。至於戰後的獨立運動,更多的只是順應時代潮流,更換了一個名字而已。

正是如此,斯蘭算得上是南方次大陸地區最特殊的一個國家。

即便是在獨立之後,斯蘭依然堅持跟帝國結盟,簽署的第一份國家間條約,就是把十多處一直由帝國軍隊使用的軍事基地租借給帝國,而且租期均為49年,在租約到期後還會自動續約49年。

此外,斯蘭還是東方集團初創締約國當中唯一的南方次大陸國家。

數十年來,斯蘭的基本國防戰略都是依靠梁夏帝國,或者說由梁夏帝國為斯蘭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正是如此,斯蘭一直就是梵羅國的眼中釘。

要說的話,比巴鐵還更讓梵羅國忌恨。

道理也很簡單,利用斯蘭的基地,帝國海軍能輕而易舉的封鎖梵羅國,帝國空軍能對梵羅國全境實施戰略轟炸。相對的,梵羅國的戰略防線要擴大數倍,原本相對較為安全的南部地區也變成了前線。

在第一次民族獨立運動之後,特別是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結束後,梵羅國把矛頭對準了斯蘭。畢竟在巴鐵加入東方集團之後,梵羅國在北部戰場上已無騰挪空間,只能在其他方向上尋找突破口。

也就是遭到梵羅國干預,斯蘭的國內局勢急劇惡化,最終演變成內戰。

只是,主要原因還是在帝國這邊。

當時,帝國處在戰略調整期,由戰略擴張轉為戰略收縮,因此在斯蘭爆發內亂之後,帝國不但沒有在第一時間出手干預,甚至沒有給予必要的支援,還以“非外來侵略”為由,拒絕提供必要的軍事援助。

正是斯蘭內戰愈演愈烈,存在完全失控的可能,帝國海軍才耗費巨資打造迪戈基地。

當時在海軍主持大局的是周湧濤,把迪戈島打造成帝國海軍在梵炎洋的總基地,也就是周湧濤的決定。

顯然,這絕非孤立事件。

帝國當局的不作為,甚至可以說成是綏靖政策,斯蘭的國內局勢迅速惡化,獲得梵羅國支援的叛軍一度奪得主動權,政府軍只能勉強招架。在新曆143年的年底,叛軍就已推進到首都郊外,還包圍了幾座帝國的軍事基地。在當時看來,再過幾個月,叛軍就能取得內戰的全面勝利。

其實,也就是在幾個月之後,叛軍攻入了首都,還攻佔了總統府。

不過,帝國在此之前迎來新首輔。

沒錯,就是周湧濤。

前面已經提到,周湧濤在上任後下達的第一份作戰命令,就是授權海軍出兵平定斯蘭的內戰,護送流亡到帝國的斯蘭民選總統返回首都科倫城,幫助這個東方集團的初創締約國恢復民主與法制。

再回過頭來看,就不難發現,周湧濤決定出兵斯蘭,肯定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當然,在帝國軍隊的護送下,斯蘭民選總統順利回到了首都,重新組建了象徵民主與法制的政府。

此後數年,斯蘭國防軍在帝國軍隊的支援協助之下,恢復了對北部地區的控制。

到新曆149年,也就是去年,在遭到了連續數月的猛攻之後,佔據著北部重鎮賈夫港的叛軍繳械投降。雖然有少數被打散的叛軍逃入山區,而且在繼續負隅頑抗,但是大規模作戰行動已經結束,國防軍控制了全國所有的城鎮,斯蘭政府也在積極的推動民族和解,消除內部動盪的根源。

毫無疑問,斯蘭國防軍能夠打贏內戰與帝國的支援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