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相對於增強作戰能力,更加得控制建造成本。

道理也很簡單,如果太昂貴,不如建造作戰能力更加完善的大型航母。

其實,這也是帝國海軍在設計階段提出的唯一要求。

在“替代型航母”的基礎上,透過採用軍艦的設計標準提高生存能力,並且把建造成本控制在“替代型航母”的150%以內。至於具體的效能指標,比如載機數量與持續作戰能力可以略微降低。畢竟“增強型航母”也主要在後方活動,能夠方便的獲得補給,不存在得獨當一面的需求。

按最初的設計方案,“增強型航母”也就是透過犧牲載彈量、載油量,並且縮減機庫面積來增強生存能力。簡單說,也就是利用節約下來的噸位來增強艦體結構強度,避免採用稀缺的高強度合金鋼。

關鍵,其實就是建造軍艦必須用到的高強度合金鋼。

別說是在梁夏帝國,放眼全世界,軍用標準的高強度合金鋼都是戰略物資。不止是建造戰艦需要,其他武器裝備也需要,比如陸軍的主戰坦克。即便是作戰飛機,部分零件也是由高強度合金鋼製造,比如起落架。

在進入戰爭狀態後,包括高強度合金鋼在內的戰略物資,全都納入了分配體系。

顯然,不是說想要多少就能得到多少。

只是,用普通鋼材替代,必然會導致結構重量增加,從而對效能產生影響。

按照最初版本,“增強型航母”的載機數量減少到了36架,也就是4個半中隊,載油量與載彈量都減少了四分之一,續航力降低到5000海里,持續作戰能力僅5天,還無法為艦載機提供全面維護。

當然,這也跟其他效能指標提升有關。

比如為了讓航速達到30節,而且在動力系統超負荷執行時達到32節,必須採用功率更大的燃氣輪機,導致耗油率提高,還佔用了更多的內部空間,也就只能縮小彈藥庫與燃料庫等艙室的尺寸。

可惜的是,該方案依然沒能獲得批准。

不是因為效能太差,而是沒有配套的產能,即能夠建造中型航母的造船廠都沒有控制的船臺可用。

關鍵還有,帝國海軍對“增強型航母”的需求並不是很迫切。

以當時的情況,帝國海軍在東望洋方向上,至少需要用2年時間進行部署調整,然後才有望發起戰略進攻。前期的進攻行動,以攻打島嶼為主,投入的作戰力量不會太多,現有的特混艦隊已經足夠。再說了,紐蘭海軍已經被擊潰,短期內難以構成威脅,艦隊決戰的可能性並不大。

此外,帝國海軍在近期的主要戰場其實是在梵炎洋。

簡單的說,也就是支援南方次大陸那邊的作戰行動,包括封鎖梵羅國,阻止紐蘭共和國為其提供軍事援助。

因為帝國海軍在梵炎洋上有很多軍事基地,比如在梵炎洋中心位置的迪戈基地,所以對帝國海軍來說,面向梵炎洋作戰,對艦隊的要求反到不太大,主要依靠岸基航空兵,以及掩護運輸船隊的護航艦隊。

從這個角度看,帝國海軍最緊缺的其實是用於護航作戰的“替代型航母”。

正是如此,在“替代型航母”大批次建造之時,“增強型航母”遲遲沒有上馬。

不過,這並非壞事。

等到帝國海軍需要“增強型航母”的時候,高強度合金鋼的產能提升了十幾倍,不再需要為建造材料犯愁。

關鍵還有,建造成本因此大幅度降低。

當然,帝國海軍也對“增強型航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往簡單說,也就是以中型航母的噸位,獲得相當於超級航母60%的戰鬥力,填補大型航母不足產生的空缺。

顯然,帝國海軍把“增強型航母”當成了大型航母的替代品。

其實,這也是必然結果。

道理也很簡單:超級航母太昂貴,不但沒法大批次建造,鉅額的維持費用也讓帝國海軍難堪重負。

哪怕是在戰爭時期,帝國海軍也不可能無限制擴充艦隊規模。

再說,並非任何戰鬥都需要出動超級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