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生不逢時(第1/3頁)
章節報錯
戰爭時期,帝國海軍對進攻力量的需求是永無止境,而最有力的進攻手段也就是依託於航母的艦載航空兵。
顯然,航母肯定是多多益善。
正是如此,如何在戰時獲得足夠多的航母,成為了帝國海軍必須認真考慮,並且著手解決的問題。
“替代型航母”就是在此背景下誕生。
只是,在開工建造之前,帝國海軍就已認識到,“替代型航母”只是應急之作,並不是理想選擇。
如果只是用於護航作戰,那麼按照商船的標準建造,問題還不是很大,畢竟護航作戰行動都是在後方進行,很難遇到真正的挑戰,而且能獲得包括岸基航空兵在內的其他作戰力量的支援與配合。事實上,第二次全球大戰當中,那些用商船改造的護航航母並不比按照軍艦標準建造的小型航母差。
可問題是,要讓“替代型航母”去執行其他的作戰任務,那就有點勉為其難了。
顯然,對於滿載排水量達到了5萬噸,最多能夠搭載50架艦載機的中型航母,肯定不止侷限於護航作戰。
前線指揮官調派護航航母執行其他的作戰任務,簡直是再正常不過了。
按照帝國海軍做的統計,第二次全球大戰期間,特別是在最初的3年裡面,護航航母有大約70%的時間在執行跟護航無關的任務,比如向前線運送作戰飛機,甚至是直接參與作戰行動。即便在戰爭後期,護航航母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做本職之外的工作。關鍵是,護航航母遭受的損失,僅有不到三分之一跟護航作戰有關,另外的三分之二都是在執行非護航任務時所遭受。
可見,實戰對護航航母的需求遠遠超過了設計要求。
也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帝國海軍決定在“替代型航母”的基礎之上,研製一種效能更加強大的中型航母。
這就是“增強型航母”。
要說的話,“增強型航母”的發起時間並不晚,幾乎是跟“替代型航母”同時開始,只是推進速度慢得多。
道理也很簡單,條件不成熟。
不要忘了,大戰才爆發,主要造船廠的頭號任務是建造航母、巡洋艦、驅逐艦、兩棲攻擊艦與大型攻擊潛艇等主力戰艦,即便是規模較小的造船廠,也承擔起了輔助艦船,以及運輸船隻的建造工作。
此外,建造艦船的數量,不但受到造船廠限制,還跟鋼鐵的產量直接掛鉤。
帝國的大型鋼鐵廠幾乎都在沿海地區,而且緊挨著港口,主要就是為了降低運輸環節的費用。
其實,帝國的很多造船廠是由鋼鐵廠發展而來。
毫無疑問,在大戰初期,就算有迫切需要,也要受現實約束,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最為關鍵的地方。
要說的話,這也是“替代型航母”堅持採用商船標準的關鍵所在。
如果採用軍艦標準,那麼在立項的時候就會被否決,因為在戰爭初期,達到軍用標準的高強度合金鋼的產量根本就滿足不了造艦需求,連主力戰艦都沒辦法保證,更別說是重要性不夠高的輔助艦船。
只是,帝國海軍沒有因此放棄“增強型航母”,至少設計工作沒受到影響。
與“替代型航母”相比,“增強型航母”最突出的變化,也就是採用軍艦標準,以提高戰場生存能力。
當然,肯定沒這麼簡單。
在戰術用途上,“增強型航母”被當成了大型航母與超級航母的補充對待,以提高艦隊的戰術靈活性。
說得直接一點,用2到3艘“增強型航母”來替代1艘大型航母或者超級航母,能夠顯著提高在執行低強度作戰任務時的戰術靈活性,讓特混艦隊不再受航母數量的限制,獲得更高的作戰效率。
在具體應用上,主要針對的也就是低強度作戰任務,比如在登陸作戰行動當中為陸戰隊提供空中支援。
嚴格說來,這正是在啟動“增強型航母”時所要達到的主要目的。
在第二次全球大戰期間,帝國海軍的小型艦隊航母主要用於登陸作戰,到後期更是直接編入登陸艦隊。
從這個角度看,“增強型航母”更像是新時代的小型艦隊航母。
當然,得益於技術進步,特別是艦載機大型化,“增強型航母”沒辦法小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