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芍華書院,北琳有魚(第2/3頁)
章節報錯
道生蹙了蹙眉頭,區區一個書童,他自然不需回禮,且書童的態度他也不在意,畢竟他也清楚,書童只是在一絲不苟的傳達意思,但他想著,自己特來拜會,卻只是派來書童引進,接著便不管不顧,難免是有些問題的。
跟著書童往前走的途中,道生暗暗想著,自己雖是跟隨著無念大師修行,亦是皆然大師的首位弟子,且是唯一的弟子,但他在世間的名聲確實不響,崇高如書院,且座立在繁華的長安城裡,沒有特別把他當回事,似乎也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
世間諸國都城裡的書院,都是建立很多年的,他們也都早已習慣各國裡的風俗習氣,所以每座書院都是不同的,他們的道理不同,脾氣也不同,哪怕殊途同歸,都遵守著書院規矩,可表現出來的東西,便不能單憑書院二字一概而論。
長安城裡讀書人很多,尊崇芍華書院的人便大有人在,那麼芍華書院裡的傲氣更盛,便也是很尋常的事情。
在書童給指明道路之後,果然便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道生繼續往前走,在微雨的天氣下,芍華書院裡很清靜,課學時間,用餐時間,睡眠時間,都是有規定的,如今這個時辰,也許芍華書院的學子都已經用過晚餐,待在居舍裡了。
根據書童的指點,他一直往前走,也不知道走了多久,始終沒有見到北琳有魚的蹤影。
但道生的耐心還算很足的,他就真的那麼一直往前走,片刻不停息。
直到前面有湖泊攔路,再不能前進,他才止步,略有困惑的打量四周,不知該往哪走。
這裡沒有什麼房屋的存在,北琳有魚也不可能住在湖裡,他覺得是不是那書童耍了自己。
正在他這麼想著的時候,也不自覺嘀咕了出來,卻不經意間微微轉頭,便看見了湖泊旁邊石子路上行來的身影。
“南禹枯禪的山海修士,就算是芍華書院裡的書童,也不會不懂規矩的故意戲耍你,我確實不住在湖裡,但我住在湖對面。”
來者一身紅裙,神情有些清冷,她手裡的那把劍鋒芒畢露,靴底踩在石子路上,有小石子濺入湖泊,蕩起片片漣漪,湖裡有魚,探出腦袋,打量著岸邊的人。
道生沉默了一下,繼而微微躬身見禮,輕聲說道:“見過北琳先生。”
其實北琳有魚一開始並不想見他,在道生站在芍華書院門前時,北琳有魚便看到了他的身影,她很不喜歡有人來打擾自己,但既然芍華書院的教習把道生放了進來,那麼她便很清楚,自己早晚得出現,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她便不想刻意拖延。
芍華書院的那幾名教習心裡想著的當然便是北琳有魚會怎麼做,因為他們很清楚,且不管道生來此目的為何,但其身上都有一股戰意不經意間散發出來,那對北琳有魚而言,自然是很麻煩的事情,他們以為北琳有魚會故意讓道生在那裡打轉,沒想到她卻自己走了出來。
芍華書院那幾名教習的想法本來也沒有錯,北琳有魚是芍華書院裡最強的弟子,乃至在整個魏國年輕一輩的修行者裡面,也是站在前三甲,她當然不是因為畏戰才不想露面,是因為夠資格當她對手的人太少了,若是隨便有人拜訪,她都要出面,那累也得累死,實在是極其無趣的事情。
如果那幾名教習沒有讓道生走進芍華書院,北琳有魚自然便也順水推舟,不予理會,但情況顯然不是那樣的,北琳有魚也明白那幾名教習在想什麼,索性便來見一見。
道生終究是南禹的山海修士,哪怕在世間名不見經傳,但她也稍微有那麼一絲絲期待,或許道生的確有資格讓她見一次。
但在真正看見道生的那一刻,北琳有魚難免有些失望,道生的年紀並不大,也已經修行至四境巔峰,怎麼著也不算弱,事實上,在道生拜木皆然為師,並開始跟隨無念大師修行,時間也不過才十幾年,他的年紀確實不大,但也不算小,不差幾年,便也要三十歲了。
跟世間那些妖孽之輩相比,自然也沒有多少能說道的,只能說他資質不差,可也不能說極高,在四境巔峰的階段,也有與五境門檻距離多少的差別,道生顯然只是很普通的四境巔峰修士,他距離五境門檻尚且很遙遠。
因他南禹山海修士的身份,也許面對世間任何一名四境巔峰修士,都能勝上一籌,可同是魏國山海修士的北琳有魚,便能輕易把道生甩在後面。
“芍華書院和南禹枯禪素來沒有很多交往,你不遠萬里,特意來找我,我不明白,你究竟想要得到什麼?”
道生也只是按照吩咐行事,他自己本身沒有什麼想法,若說有,或許也只是想要證明自己,因為無念大師很坦然的告訴道生,他沒有北琳有魚強,按照無念大師的意思,他無需以戰鬥的方式來面見北琳有魚,可他心裡總是想著,既然來到了這裡,為何不能打一場?
可他心裡想是一回事,卻也不想違背無念大師的意思,他始終都是很糾結的,但臨行前,無念大師所謂的斟酌二字,又代表著什麼呢?
是否意味著,但凡可以,他也能夠和北琳有魚打一場?
道生沒有一直糾結下去,他仍是把無念大師的意思放在首位,要不要打也是之後的事情。
“北琳先生想必也清楚天棄荒原發生的事情。”
“是山外帝君林敢笑意圖攻破鎮魔屏障?”
道生點點頭,說道:“林敢笑雖然已經被殺死,但他在姜國裡的動作,也對世間起到了警示作用,山外之人被鎮壓,不意味著他們便永遠被鎮壓,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蕩魔時代會二度降臨,而已經受到威脅的姜國,勢必也會有些行動,枯禪的意思,是想要請北琳先生出山,入千海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