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佛?”

十里長亭內,當季平安再次說出這句話,包括佛子在內的,所有觀戰者都愣住了。

彷彿情景再現。大家猶自記得,在二人鬥法之初,季平安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這個。

當時,人們懷疑他不通佛法,竟問出這般市井小兒都知曉的粗淺問題。

但此刻,經過方才那一輪辯論,所有人都意識到,季平安對佛法的瞭解,比他們以為的都更深刻。

那麼,此刻重新審視這個問題,便無疑不似字面那般簡單。

佛子小和尚同樣陷入沉默,皺眉思考。

上次他回答,佛是覺悟之人,這絕對不能算錯。

但倘若當年大周國師,也曾詢問上代佛主這句話,那無疑表明,他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佛子沉吟許久,試探開口道:“佛是修行者?”

這次,他的答案不再如之前那般自信,泰然自若,而是小心翼翼了許多。

季平安笑了,說道:“上代佛主也是這般回答的。”

呼……佛子無聲鬆了口氣,竟生出一種榮幸之感,這種情感並非對季平安,而是他此刻代表的大周國師。

季平安繼續道:“於是,國師又問,佛門修行者如何修行?”

佛子這次沒有遲疑太久,他大概已經摸清楚了思路,吟誦佛偈道:

“諸法實相理,無生亦無滅;若能如是知,是大涅槃見。”

旋即,他又補充道:

“我佛門修行,講究‘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只因世間為大苦海,眾生無從求解脫,故而我等開悟之人,須以守戒律,禪定、禮佛、參禪等等方式,避免紅塵侵擾,尋解脫之道。

修行既修心,亦修法,二者合一,便是佛門境界,可以武僧途徑入佛,亦可以法師途徑入佛,待領悟菩薩境,便晉升菩薩,對應你們所謂的觀天境界,再往上,則是唯一佛主。”

說完,他又自我審視了一番,確定這番回答沒有錯漏。

季平安笑容卻愈發耐人尋味,道:

“當年佛主也說過類似的回答,雖與你所說並不全然一般,但也區別不大。”

這一次,佛子沒有覺得慶幸,而是覺察出不安。

倘若自己的思路與上代佛主一般無二,那佛主當年是如何“敗”的?

隱隱的,他感覺自己如三百年前的老佛主一般,踏入了某個陷阱,卻全然意識到不到危險何來。

“那國師當年如何回應?”他試探詢問。

季平安眼底浮現出昔年的光景,說道:

“國師感慨,說如此看來,你佛門體系,不過是度己的路子,一門心思,想要抓住修行這根稻草,幫助自己掙脫世間苦海,奔赴極樂,還總自稱憐憫眾生悲苦,實在虛偽無恥。”

譁——

聽到這句話,廣場上觀戰的一群佛門弟子坐不住了,紛紛起身,想要喝罵。

但一時間又拿捏不準,不知道這究竟是否為國師昔年原話,一下尬住了。

而觀戰的百姓們則沒有這麼多顧慮,登時議論出聲,整個河岸都嘈雜一片。

佛子卻沒有受到外界干擾,他全部注意力,都落在季平安的話語上。

不同於其餘人,少年僧人並未動怒,反而眼底透出期待:

“繼續!”

他隱約察覺,昔年塵封的真相即將揭曉。

季平安微笑道:

“上代佛主聽後反問,說若不度己,該當如何?”

佛子急切詢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