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六章 還有心思吃飯?(第1/2頁)
章節報錯
改革鹽政,是讓百姓吃上鹽,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所以楊霖選擇在揚州施行,這裡遠離中樞,讓大家都清楚明白地知道,這是楊少宰的仁政。
楊霖坐鎮揚州城,又細細參研一番,和揚州府官員們排訂了一些細節和實施的時間,主持這項大事從揚州開始落實。
地方衙署可以把治內的鹽井承包,也可以徹底賣出,公私同時經營,互相競爭,以免形成壟斷。
楊霖鐵了心,不再從升斗小民們每天都離不了的鹽上,給朝廷賺錢,讓大家的日子不至於如此淡而無味。
“兩淮承宣使、觀察,負責淮北一帶;揚州知府、通判,去高郵,負責淮南一帶六個鹽井的外包。派出廂兵維持治安,核查各個商戶的資質,發放經營許可。”
“有何變動,要隨時派人前來彙報!”
“下官領命。”
堂內的官員同時起身,手裡都有厚厚的公文和資料,三五成群一邊商討一邊退出大堂。
一番緊鑼密鼓地籌備之後,早就放出風聲的鹽政正式實施,淮揚一帶無數鹽商和曬鹽之民翹首以待。
衙署內,人流散去,百官都出去忙碌,室內寂寂,楊霖坐回椅中,闔上雙目將今日的事又細細回味了一番。
自古以來,鹽都太貴了,其實廣袤的海岸線,讓漢王朝不缺少曬鹽之地。
如今畢竟受限於時代,物資相對匱乏,烹飪食物所用到的調味料,排在首位的便是“鹽”,所以食鹽一直有著“百味之王”的美稱。
做飯時其他的調味料都可以缺乏,唯獨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鹽不僅僅是滿足味蕾的要求,而且是人體維持正常運轉所必須的物質。
人如果長期不吃鹽,會出現食慾不振、四肢無力、眩暈乃至於更嚴重的情況,也就是說,長期不吃鹽的人已經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因此在這個時代,人們可以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生產幾乎所有的生活物資,唯獨鹽無法生產,只能購買。
到了漢武帝初年,朝廷推行了“鹽鐵官營”的政策,自此以後,只有官府才能夠賣鹽,鹽業被官府一手壟斷,此後封建王朝都沿用這一制度,並且不斷細化,極端之時,一個國家的一半的稅收,都是來自於食鹽。
這種做法因為是符合統治階層的利益,所以被長期鞏固,現在自己就要打破這個規矩。
讓百姓有充足的鹽,就要放開這個限制,這樣曬鹽的技術也會日新月異地發展,而不是守舊不前。
百姓都能攝入足夠的鹽,也能夠提高整個民族的體質,長遠看來好處無窮大,遠非那些稅收財政能夠比擬的。
不過此例一開,可以想象,又是一場腥風血雨。
自古改革就要流血,就是因為舊制往往養肥了一大批的人,這些人世代豪富,祖輩收益,自然不肯放出這些到手的利益。
自己一定要挺住,也要好生琢磨,稍有不慎就會徹底崩盤,像是王莽那樣,過猶不及,到時候就可能搞得天怒人怨,好心辦壞事,他又怎敢不再三權衡,軸軸斟酌。
鼻端忽嗅到一陣淡淡請香,隨即肩頭一鬆,一雙溫暖的小手正在輕柔地為他按摩。
楊霖深深一嗅,已經知道來的是誰,笑著問道:“早上月兒不是說帶你門去逛脂粉店,怎麼沒出去?”
黃玄芝嘿嘿一笑,道:“去逛街這個主意還是人家想的,讓她們出去,人家再說肚子疼,這樣才好和表哥單獨相處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