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霖腰板挺的筆直,銳利的眼神掃了一圈,大殿上頓時安靜下來。

“臣楊霖願在玉殿彤庭立下軍令狀,必取幽雲故土,獻捷於官家。”

嘩的一聲,大殿上又亂了起來,蔡京乜視著楊霖,顏色有些複雜。

似乎在說,小老弟,沒必要這麼拼吧?

現在的權勢又不低,活的瀟灑自在,享受著汴梁的無邊風流富麗,你圖啥啊?

就算是拿下幽雲十六州,你一個文官,這個年紀已經做到了少宰,你還能更進一步不成?

站在一個權臣的角度看,蔡京想不通楊霖的目的,但是有一些人,站在為國為民的角度,突然醒悟過來,自己這些人一直攻訐謾罵的少在楊霖,朝中每逢大事好像都是第一個衝在前頭的。

遠有西夏,近有吐蕃。

群臣中,不乏有些人,稍微有些感動。

在這官場上,是個講心機,玩權謀的是非地、名利場。少宰楊霖權謀玩的好,打垮了韓忠彥、鬥倒了曾布、弄死了王黼,壓制著如日熏天的梁隱相。

沒想到,人家不光權謀玩的好,還真有為國請命的魄力。

殿上人心複雜,龍椅上的趙佶卻一點都不驚訝,他瞬間就想明白了。

楊愛卿是天上星君下凡,輔佐自己這個神霄宮長生大帝君的,能做到這一步簡直是再正常不過了,看來這一次朕又有機會告祭太廟了。

趙佶笑吟吟地欽此楊霖為兵馬副元帥,宣撫陝西、河東、河北、燕山,主持收復幽雲。

趙佶雖然吊兒郎當,但是他的父皇神宗趙頊卻是個雄心勃勃的,他先是啟用王安石變法,然後一心要收復西夏和幽雲。

神宗皇帝確實不錯,他剛剛繼位便讓人刮目相看,發出的第一道詔令竟是大行皇帝的喪事從簡。還好心解釋說,仁宗皇帝賓天之時,先帝由於不是仁宗親生要避嫌,不敢裁減。朕卻沒有這個顧慮,朕是先皇親生的,正好繼承先帝遺志,厲行節約。

一個十分樸實、實誠的皇帝形象就出來了,在位十六年,三次對外用兵:熙河開邊拓土千里,交趾自衛反擊戰雖未消滅敵國但也大敗敵軍,五路伐夏功敗垂成卻也佔地千里。

神宗也就是倒黴生在了文官集團最強大的時候,沒能幹過這群劣貨,被司馬光和太后等一眾鳥人給活活逼得憂憤而死。

壯志未酬的趙頊,臨死之前,不甘心地留下遺訓:收復全燕之地者賞以封地、給以王爵!

這是什麼樣的期盼和執念,才能連王爵、封地都拿出來了。惜哉我神宗皇帝,死之前也沒能看到一絲希望,現在曙光已經出現了。

他似乎是把所有的運氣,留給了自己不著四六的兒子趙佶。

如今機會擺在楊霖的面前,雖然十分困難,但是他這次要是得手,說不定能封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