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兒臣以為,可以讓兒臣帶著一萬人加二十艘戰船前往百濟,將百濟拿下,之後,便往東行,直接與新羅合力,擊退高句麗!”

這話一出,直接讓大臣們茫然了。

這便有人站出來反對了。

先是杜如晦。

“太子殿下,此去的海域可能有大風浪,且不說我們的戰船穩固如何,就說此去路途遙遠,萬一有個意外,那麼將是我大唐的損失。所以,不如走陸路為上!”

李承乾不以為意。

陸地比較穩,肯定沒有錯的!

“如走陸路的話,那新羅可能早就滅亡了,你們要知道,此時的新羅的重要性,相當於頡利相當於大唐,以後東邊就要以新羅為首,讓他們可以為我們守住東邊的世界!”

陸地不行,因為它需要花費的時間太多了,新羅沒有時間等待了。要快才是,不能等到他們被滅了再去,那一切都晚了。

李承乾這麼一說,杜如晦便沒再說什麼。

而尚有人道:“一萬人恐怕不夠吧?現在他們可是三國聚結於一起,我方才一萬多人,怎麼辦?應該帶上十萬大軍才是!”

一萬人還是少了一些,這是人們心中的第一反應。

“這一點,你不必擔心,一會兒本王會將本王的作戰策略指明,你們看看便知道,本王並不魯莽!一萬人是夠了,在前期肯定能將敵人打的個落花流水!”

不管是誰,試圖阻止於李承乾也好,關心李承乾也罷。

都無法讓李承乾改變要前往新羅的決心。

而突然,長孫皇后道:“太子妃剛生產完,如是讓你前往,恐怕有些不合人情!”

是的,李承乾剛又當上爹,又讓他出徵,這說不過去啊。這就是為什麼李世民讓他來的原因之一,如果他有更好的辦法,自己不出徵的話,那麼就是更好的。

可是,他不出徵誰出征?

這是大事,他不出去,其他人去了可能全軍覆沒,那樣的話,一切都晚了!

但李承乾卻是說道:“大唐強,百姓百有幸福的未來,而兒臣作為太子也才欣慰,同時太子妃也是理解於我的!且這一次十分重要!一定要兒臣前往!非我不可!”

他十分決然,心中十分堅定!

大臣們七嘴八舌的說著,但就是無法改變李承乾的想法。

最後,大家不得不放棄,從而不再說什麼。

李世民這次叫他來,可能也是想讓他出徵的吧,只是不好說出口。而李承乾自己說了,那便是好的了。

到最後,李世民也不說能不能讓李承乾去,只是問道:“高明你想怎麼操作?朕想聽聽你的作戰計劃!”

這麼說來,意思已經是十分明顯了。

那便是答應李承乾出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