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雪上加霜?(兩章合一)(第二更與第三更)(第2/4頁)
章節報錯
而李承乾則是在一邊靜靜的站著,這一切都是他做的,他才是幕後的大佬。
他在等著眾大臣的反駁,一會之後,就要他來出手。
因為一個孫錢恐怕不夠,當然還有房玄齡等人。
等大臣們都看了之後。
孫錢開始說道:“本草案的主要目的在於提升一些賤民之地位,讓他們得以得到一個主戶,而非依附於主家!讓所有人都得以自由!還有……百姓亦不再有良賤之分,通通恢復了自由人。摒棄了“良民”與“賤民”制度後,取而代之的是“坊郭戶”與‘鄉村戶’”
孫錢長篇大論,可謂是將那草案裡的內容背十分詳細。他挑出重點的來講,也讓人十分理解。
唐代戶籍制度跟秦漢時期的最大差異在於有了“編戶”與“非編戶”之分,但這與現代“農業”與“非農業”的戶籍概念完全不同:“編戶”即“良民”,自由民;
“非編戶”則為“賤民”,如工匠、樂師、雜役、奴婢等。賤民沒有資格單獨立戶,只能和主家合用一個戶貼——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戶口本。
“奴婢賤人,類同畜產”,且此制度以世襲的方式沿承下來,一朝生在賤戶家,永世不得翻身攀高枝。唐代的戶籍制度,將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劃分到極致。
所以,李承乾要將這種極致改掉,取掉“良民”與“賤民”制度後,取而代之的是“坊郭戶”與“鄉村戶”,也就是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的劃分,同時又根據土地佔有情況的多少,劃分“主戶”與“客戶”。“坊郭戶”和“鄉村戶”的區分,並非始於宋朝,至遲在秦漢時,已有所謂“市籍”。
這麼一來,直接引起了一半的大臣們反對。
首先是李孝常,他道:“我大唐戶籍,古來有之,且能維持社會穩定,為何要改?所以,臣反對更改!”
這時李承乾卻是道:
“社會穩定?世家絕大多數的資源,許多人的地位低下,而本王要對大唐農業進行擴產,單目前的良民而言,遠遠不夠,得有更多的人投入其中,這是其一,第二,我教育需要人,需要改變更多人的命運,若僅改良民,當如何?他們一邊種田一般讀書嗎?那本王的第一做了有何意義?”
士族不是不允許提升工匠地位的,工匠是賤籍,其後代也都是賤籍!李承乾要改變的就是這裡,將人們提至相對平等。
他的話一出,讓得李孝常是回應不上,畢這屬於大是大非的事,這是大唐的未來,是李承乾扣下了一頂巨大的帽子,讓他掀不開。
可是,卻依然還有人表示道。
“現有的戶籍,可以對百姓進行人身控制,讓他們固定於一處土地之上,為什麼要改呢?”
說此話者便是王珪,他也出來反對道。
他代表的是王家的利益集團。
還有其他四張的代表人物也出來表示:我們等也是支援王珪的觀點,若是如此改革,只怕會讓人口流失嚴重!不利於稅賦也!
李承乾卻說道!“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如是限制人口流動和自由遷移,那便是不利於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
眾臣是吵得很,說白了,有一半以上的人不想改革。
同時,支援的聲音也響了起來
特別是房玄齡先是道:“陛下,良賤之分不僅是百姓身上的枷鎖,也束縛著大唐的發展,一旦打破,遭致的反對固然是猛烈的,但大唐而言則是百利無一害。”
李世民一聽,眉頭一皺。
“區區世家門閥,朕何懼之有?天下還是我李氏之天下,他們世家能做什麼?”
這明顯激怒了李世民,觸及了他的軟肋,他不像李承乾那樣,可以肆無忌憚的改革,但也憋屈了許久。所以才有這些話。
杜如晦說道:“陛下英明!如是這樣的話,那當是萬民歡呼!”
李靖、魏徵也加入了討論之中,他們明顯的支援態度。
而程咬金亦道:“雖然老程不懂這些什麼的,但老程我支援太子殿下的改革,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這話一出,讓人汗顏,這明顯是成語亂用!
“臣反對更改!若是改之,恐怕會讓大唐陷入一陣混亂之中,我大唐已無太多人手了,這不明擺著雪上加霜嗎?”
眾人一見此人正是宋國公蕭瑀。
蕭瑀字時文,南蘭陵人,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