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林朝陽現象(新春快樂)(第4/4頁)
章節報錯
林朝陽當初為《紐約客》寫專欄,本來就是受了羅伯特·戈特利布的邀請。
現在換了主編,人家又不待見,他自然不會熱臉去貼冷屁股。
可不知道為什麼,一週多之前蒂娜·布朗又突然聯絡上了林朝陽,一反常態的熱情,希望他能夠接著為《紐約客》撰寫專欄。
「呵呵,她八成是一開始並沒有瞭解到你這份專欄的重要性。」蘆安·瓦爾特聽林朝陽說完情況後,冷笑著說了一聲。
《舌尖上的中國》在《紐約客》發表後為雜誌帶來了銷量上的增長,這是明面上的功勞,但更重要的是專欄對雜誌廣告收入的加成。
蘆安·瓦爾特說的不錯,蒂娜·布朗剛入主雜誌社,在未了解情況下冒失行事的可能性很大。
不過林朝陽不在乎這個,給《紐約客》寫專欄可不賺錢,既然戈特利布都不千了,他實在沒有寫下去的必要。
他不寫專欄了,蒂娜·布朗很難受,以《舌尖上的中國》現在在美國的影響力,《紐約客》的損失恐怕要以千萬美元計算。
除了蒂娜·布朗,林朝陽不寫專欄,難受的還有朱迪斯·瓊斯,她還盼著林朝陽寫個《舌尖上的中國2》為她創造點業績呢。
所以這些天來朱迪斯·瓊斯一個勁兒的打電話勸林朝陽,這個「2」說什麼也得寫啊,不寫專欄了沒關係,可以直接出版嘛,美國的讀者們可都盼看你的書呢。
為了讓林朝陽回心轉意,她還特地給林朝陽寄了些雜誌,都是這幾個月來各路媒體和文化界人士對《舌尖上的中國》的評價。
英國作家皮特·梅爾在《大西洋月刊》上發文說:《舌尖上的中國》與其說是一部飲食作品,不如說是林朝陽給食物寫的情書一一動人,睿智,令人無法抗拒。
上個月的《出版商週刊》有一期發表了這樣的評述:
與美國現代烹飪業的斗轉星移不同,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繼承了文化與歷史的底蘊。
在《舌尖上的中國》一書中,林朝陽如同虔誠的信徒,將飲食之道融於歷史、自然和人文,用優雅、別緻的文字表達對飲食與烹飪最初始的信奉。
「寫不寫專欄對你而言並不重要,寫多了那種文章,人們很容易把你跟美食作家混為一談,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林,你最重要的身份還是家,寫出能夠名留文學史的偉大作家,對你而言才是至關重要的。」
蘆安·瓦爾特還怕林朝陽分心呢,巴不得他不寫專欄,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到新的創作當中。
兩句彩虹屁之後,他又說道:「你現在距離諾貝爾文學獎越來越近了,今年你會被提名的。」
「如果你說我能得獎,我可能會更高興點。」林朝陽玩笑倒。
蘆安·瓦爾特苦笑,「你這個要求太高了,林,做人別那麼貪心!」
以蘭登書屋的實力,找個為林朝陽背書、提名的推薦人輕而易舉,但諾貝爾文學獎每年的推薦候選人多達一兩千人,提名只是其中最微不足道的一步。
「開個玩笑而已。得獎這種事,影響因素太多,還是別奢望了。」
「不能這麼說。以你的實力,得獎的機率還是很大的,關鍵你年輕啊!」
林朝陽:—
蘆安·瓦爾特的話讓他腦子裡一下子想到了前段時間見過的村上春樹,當然了,年年陪跑的候選作家可不止村上春樹。
多少人實力強橫的作家熬白了頭髮,也沒等來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如果是那樣,他寧願不被提名。
溜傻小子呢!
「行了,還有別的事沒有?沒有就掛了吧。」
「當然有。」
「有事你就不能一氣兒說完?」林朝陽抱怨道。
「不能怪我,事情太多,總得一件一件說。」
「行了,你趕緊說吧,我灶上還燉著肉呢。’
「好吧,我這件事說出來,你一定會高興的。」
「你倒是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