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林朝陽現象(新春快樂)(第3/4頁)
章節報錯
真難以形象,有一天作家也能紅到這個地步!」
一轉眼,林朝陽已經從美國回來快一個月了。
電話裡,蘆安·瓦爾特亢奮的滔滔不絕,驚歎連連的為林朝陽講述著這段時間裡美國社會的輿論發酵。
「行了行了,蘆安,說點重點吧。」
被林朝陽打斷了發言,蘆安·瓦爾特意猶未盡,他接著說道:「好吧,好吧。今天打電話來主要是幾件事,第一個是銷量資料—.」
《舌尖上的中國》出版至今剛好半年,累計銷量達到了205.8萬冊,半年銷量破200萬冊,這個速度在美國出版界足以排進前20名。
更可怕的是《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出版三個月多月時間,銷量節節攀升,
迄今為止銷量已經成功突破127.9萬冊。
如果算上其他幾部作品的銷量,僅僅半年時間,林朝陽就憑藉著為自己創造了近千萬美元收入。
這個版稅收入放眼美國作家圈,只有極個別寫出過超級暢銷書的通俗文學作家達成過。
而眾所周知,林朝陽屬於純文學作家。
「別大驚小怪了,蘆安。你也知道,這種銷量是天時地利人和,不可能長久的,過兩個月就會迴歸正常的。」
你可真貪心,竟然還想再持續兩個月?不過,兩個月問題倒是不大,這可是1992年到現在為止最火熱的文化現象了!
蘆安·瓦爾特開玩笑的說著,語氣中帶著毫不掩飾的開懷。
作品大賣,林朝陽這個作家名利雙收,他們蘭登書屋同樣如此,賺的還要比林朝陽多不少。
而且《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的暢銷,也帶動了林朝陽其它作品的熱賣,這些書的出版權可都在蘭登書屋呢。
這一波,蘭登書屋可以說是秦始皇嚼花椒一一贏麻了!
當然了,如果當初他們能拿到《舌尖上的中國》的出版權就更完美了。
蘆安·瓦爾特不無貪心的想到。
「下一件事呢?」林朝陽問。
「下一件事?哦,差點忘了。你新作品動筆了沒有?」
「還沒。」
「怎麼還沒動筆?林,《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已經完稿快一年了,你這也太解怠了!」蘆安·瓦爾特從未這麼認真的催過稿,然後他文像是想到了什麼,突然問:「是不是《紐約客》騷擾你了?」
「不止《紐約客》,朱迪斯也在跟我聊。」
《舌尖上的中國》的誕生源於《紐約客》的專欄約稿,當時只連載了3個月,
就為《紐約客》帶來了單期30萬份的銷量增長。
結集出版後,銷量依然奇佳。
按理說雙方應該繼續合作才對,可好巧不巧,前段時間林朝陽剛離開美國,
《紐約客》雜誌就突生變故,羅伯特·戈特利布被老闆紐豪斯裁了。
這一變故不僅讓林朝陽這些朋友感到突然,連羅伯特·戈特利布本人都有些措手不及。
當時他還在日本出差,是從電視上看到了自己被解職的新聞,接任他的是《
名利場》的原主編蒂娜·布朗。
說起來羅伯特·戈特利布和老闆紐豪斯的矛盾由來已久,紐豪斯是商人,他迫切希望羅伯特·戈特利布為《紐約客》帶來嶄新的、卓有成效的改變。
但事實是戈特利布入主《紐約客》後繼承了前任主編威廉·肖恩的風格,雖然延續了《紐約客》的精英風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隔絕了年輕讀者。
紐豪斯想要全新的《紐約客》,蒂娜·布朗出身時尚雜誌,恰好滿足他的需求。
蒂娜·布朗接任主編之職後,對林朝陽也並不熱情。
原因有二,一是《舌尖上的中國》本來就是前任主編戈特利布的功勞,她接過來就算再有成績,別人也不會記到她頭上。
二是她認為《舌尖上的中國》與她即將在《紐約客》實行的路線並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