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翻版林語堂(求個票)(第5/5頁)
章節報錯
林朝陽望向她。
「你到灣島交流交流吧!」
林朝陽納悶問道:「好端端的讓我去灣島幹什麼?」
陶玉書便講起了周同志說的那些話·
林朝陽聽完說道:「去交流交流倒沒問題,可這事也不是我能說了算的。前年林海音她們鬧了那麼大動靜,不也沒辦法?」
陶玉書意味深長的說道:「之前不行,不代表現在。」
林朝陽心中瞭然的點了點頭。
接下來的幾天裡,有關於HD水災的新聞仍日在香江傳播看,市民們的指款熱情有增無減,這種熱情具象化的反映到了《豪門夜宴》的票房上,
作為一部為賑災募捐而誕生的電影,《豪門夜宴》的劇情稱不上精彩但卻收穫了上映首日票房破百萬,一週票房924萬港元的成績。
這個成績不能算驚豔,但絕對對得起明星們的賣力演出了,看票房走勢有望破2500萬港元。
林朝陽在這幾天裡安心的寫著小說,效率還算不錯,有望在一個月之內完稿。
就在這時,林朝陽接到了林海音的電話。
電話中林海音的語氣有些激動,說林朝陽可以到灣島進行訪問交流了。
心中早已有數的林朝陽詢問她具體原因,林海音也說不出個一二三。
只說是前兩天有朋友提起林朝陽拿了美國的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說林朝陽現在名滿美國,她現在要是再跟當局申請邀請林朝陽來訪問交流,說不定能成功。
林海音本來沒當回事,只是試探性的問了一下,想不到新聞局那邊竟痛快的答應了下來。
「沒想到你名揚海外竟然有這樣的好處!」林海音在電話裡高興的說。
不是名揚海外管用,是政治這隻大手管用,林朝陽心想。
林海音又聊起了林朝陽得專欄登陸《紐約客》的事,灣島因為歷史淵源,與美國十分親近,知識分子階層也是如此。
《紐約客》雜誌也成了許多知識分子家庭的常備讀物,這種情況不是灣島獨有的。
《紐約客》每期銷量近百萬份,但僅有16萬份是在紐約本地消化,三分之二的銷量遍佈美國,剩餘的銷量均是來自於海外國家和地區,由此可見這份雜誌的國際影響力。
所以林海音瞭解到林朝陽為《紐約客》寫專欄也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你現在在美國的名氣和地位,恐怕已經超過當年的林語堂先生了!」
林海音又說。
林朝陽連忙謙遜了兩句,林海音笑聲爽朗,說:「你就別謙虛了!」
林海音將林朝陽與林語堂相提並論,仔細觀察,他們兩者確有共同之處。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文學在海外幾乎沒產生什麼大的影響,也沒誕生那種世界性的文豪。
但要說具有國際性聲譽的作家,還是有幾位的,其中林語堂要排在前列。
早在三十年代,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便由好友賽珍珠推動於美國出版,並在四個月內不停加印,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
之後林語堂又撰寫了講述西方風俗和中國生活思想的《生活的藝術》,
這部書影響力更大,曾高居暢銷榜榜首位置一年之久。
兩部作品的熱賣,讓林語堂在美國文學界和讀者群體名氣大增,一度成了明星作家。
不僅獲得了眾多出版機構的青睞,也與當時許多紐約文化界名流多有交集。
林朝陽的《梵高之死》《楚門的世界》等作品也是被引進美國,銷量不俗,並且也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
1935年,他的《吾國與吾民》出版後,《紐約客》「書評」欄目主編克利夫頓·費迪曼盛讚了這部作品。
不管怎麼看,林朝陽與林語堂的經歷確實有種不謀而合的相似,因而林海音的讚譽聽起來也是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