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週,《紐約客》的銷量再次漲了1.9萬份,達到了100.7萬份,《紐約客》雜誌上次出現這個銷量已經是半年多前的事了。

連續兩期刊物銷量上漲,並且恰好是在《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文章發表之後,這下子所有人都可以確定,這就是新專欄帶來的變化。

看到這樣的變化,羅伯特·戈特利布一直懸著的那顆心終於可以放下來了,他甚至開始期待起了更大的改變。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文章才發表了兩篇,尚未形成影響力。

隨著讀者的好評和反饋越來越多,羅伯特·戈特利布越來越期待這個專欄接下來的表現了。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篇文章《轉化的靈感》發表之前,麥格拉思聯絡到了林朝陽,先將雜誌的銷量漲幅和一些讀者反饋告訴了林朝陽。

「聽起來真是個好訊息!」林朝陽語氣輕鬆的說。

「當然,現在我們都在期待你這個專欄接下來的表現。林,你稿子寫的怎麼樣了?」

林朝陽離開美國之前,交給了雜誌社5篇稿子,如今遠隔重洋,為了保險起見,麥格拉思提前兩週就催上了稿。

「別擔心,我回來之後又寫了兩篇,用傳真還是我在電話裡念,你們記錄?」

電話傳文,在網際網路大範圍流行開之前是很多雜誌社的常規操作,一般用於作家不在本地,情況又比較緊急的時候。

越洋電話價格昂貴,這種方式傳達方式代價不菲。

《紐約客》雜誌社不差這仁瓜倆棗的,不過現在一來是麥格拉思手裡還有稿子用,二來是電話傳達存在準確率的問題,所以他還是選擇了國際傳真。

以傳真的方式向《紐約客》傳送了兩篇文章後,林朝陽輕鬆了下來。

《紐約客》那邊有了一個月的存稿,水災籌款的事也不需要操心了,他打算歇個一兩天就專注於新書的創作。

7月中旬,耗時半個月拍攝完成的《豪門夜宴》正式上映,首映禮和開機儀式那天一樣熱鬧,除了一眾捧場的明星之外,新H社香江分社的周同志也罕見的出席了首映禮。

周同志今天來參加首映禮,一方面是為《豪門夜宴》站臺,這部電影的票房收益可全都要捐往內地。

另一方面,也是轉達幾位領導對陶玉書的謝意。

「幾位領導都聽說了林太您在香江的所作所為,深受感動,讚許您是幣幗英雄,是一位真正的愛國者!」

周同志今天的態度十分客氣,客氣中還夾雜著幾分尊敬。

他的這種態度跟幾位領導對陶玉書的高度評價有關,也出自於他個人對陶玉書的敬佩。

從亞運會捐款,到第一個響應浦東開發,再到這次為HD水災募捐,陶玉書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她高尚的愛國情操。

「幾位領導過獎了,我也只是發自本心,做了自己該做的事。」陶玉書語氣謙和的說。

聊了一會兒,周同志又問陶玉書:「你們家朝陽同志最近在家吧?」

「在呢,他上個月剛從美國回來,一直和我忙著募捐的事。」

周同志點了點頭,「朝陽同志也是勞苦功高。」

陶玉書知道周同志既然提起了林朝陽,肯定是有事情,她主動開口問道:「是有什麼事?」

周同志沉吟著問道:「我聽說,朝陽同志在灣島文學界很有影響力。」

心中猜度周同志問這話的目的,陶玉書答道:「他的作品在灣島還算受歡迎,影響力—————應該算有一點吧。」

‘玉書同志謙虛了。前年我還未上任,但也聽說了當時灣島文化界為了邀請朝陽同志前去交流,還掀起了一陣大爭論。」

「是有這麼回事。」

周同志接著說道:「現在有這麼個情況———.—”

兩人說話的功夫,電影開場了。

《豪門夜宴》的故事並不出奇,是香江電影一貫擅長的港式輕喜劇風格,因為打磨的比後世那一版更用心了一些,質量也高了不少。

但畢竟是隻花半個月拍出來的電影,很難稱得上的是精品。

好在觀眾們十分捧場,這樣一部電影,光是數星星也值回票價了。

這天晚上,陶玉書回到家中已經是九點多了,她拉著林朝陽說:「今天周同志去參加首映禮,找我說了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