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元旦已過。

林氏影業出品的《縱橫四海》已經在香江電影市場肆虐了半個月時間,看起來卻沒有絲毫疲態。

累計票房已經達到了2650萬港元,打破3000萬大關已成定局,唯一的懸念是有沒有機會破4000萬。

現在依舊以每日近百萬的誇張數字收割票房,擠壓了諸多雙旦期間上映影片的生存空間。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縱橫四海》明星號召力強、影片質量過硬,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老對手嘉禾、新藝城的拉跨。

新藝城就不用提了,整個公司已經完全是一盤散沙,早已不復當年之勇。

嘉禾現在只剩下程龍這個頂樑柱,而程龍的新片《飛鷹計劃》現在還在緊張的後期製作之中。

1991年將至,林氏影業用一部《縱橫四海》稱霸了影壇,也向市場宣告了自己如今在香江影壇的強勢地位。

最近這段時間林氏影業即將上市的訊息傳的沸沸揚揚,不少娛樂週刊還煞有其事的報道了各種關於林氏影業即將上市的小道訊息。

有的說林氏影業要在3月份上市,有的說林氏影業要拿出幾千萬股股票給旗下導演、編劇、演員認籌,還有的說林氏影業上市籌資後要拍幾部大卡司電影。

各種小道訊息的傳播在《縱橫四海》熱賣的加持下,越傳越兇,一時真假難辨。

就在此時,《香江政經週刊》突然釋出了1990年香江億萬富豪排行榜。

香江的財經報紙、雜誌從八十年代開始,就喜歡搞這種富豪排行榜,目的無非是為了博取眼球,吸引讀者關注,進而促進刊物銷量。

之前如《明報》《信報》等媒體搞這種排行榜,多是以家族性財團為單位,

且計算的標的也都是家族財團所控制的公司市值,不會將財富量化到個人。

香江人看報紙上的這些資訊也只是推算富豪們的財富而已。

中國人講究財不露白,把富豪們的財富如數公佈,這絕對是件得罪人的事,

一些比較大的媒體輕易不會做這種事。

真正有媒體第一次詳細披露香江富豪們的具體財富,還是在1987年,那一年《福布斯》雜誌首次對全球富豪財富進行排名。

李嘉誠以25億美元的身家排名全球富豪第26位,頓時讓他聲亞洲。

《福布斯》是過江猛龍,不擔心富豪們的反應,香江的本土媒體卻不能不擔心,因此在披露富豪們的財富時多少都會留些情面。

《香江政經週刊》這次明明白白的將排出「億萬富豪榜」來,舉動可謂十分大膽,一下子將全港市民的目光都給吸引了過去。

在這份新鮮出爐的「香江億萬富豪榜」中,排名第一位的自然是蟬聯了多年首富的李嘉誠,他以185億港元居於首位。

其後嘉道理、郭德勝、包玉剛、霍先生等也都是香江人再熟悉不過的老牌富豪們了,看起來沒有任何驚喜。

不過《香江政經週刊》顯然是深請讀者心理的,正當所有人都以為今年的「富豪榜」盡是些老面孔時,人家驚訝的發現在富豪榜前十名當中竟然有個生面孔一林陶玉書。

在《香江政經週刊》之前,香江媒體都是隻列「十大財團」、「十大財閥」之類的排名,因此雖然陶玉書之前兩年已經掌握了相當多的財富,卻始終未進入富豪名單。

這次的「億萬富豪榜」排的太過詳細,再加上她掌握的財富這兩年確實膨脹的太快了,因此一不小心就擠進了前十名。

《香江政經週刊》在列舉陶玉書所掌握的財富時,計算的非常詳細。

以1990年12月30日收市價計,陶玉書掌握玉郎機構70.30%股權,價值20.78億港元;明報企業56.05%股權,價值35.87億港元;

林氏影業100%股權,估值32億港元;深水灣道75號別墅,市場價4200萬港元,合計89億港元(小數點後不計)。

89億港元,排在了1990年香江億萬富豪榜的第6位。

在一眾香江老富豪的名字之中,陶玉書的名字分外惹眼,尤其是她的名字前面還冠了個夫姓,一下子更惹眼了。

自香江開埠以來,身家幾十上百億的男富豪比比皆是,但女富豪卻是鳳毛麟角。

不僅如此,陶玉書那傳奇般的創業經歷也不遜於諸多白手起家的老牌富豪。

只用了短短五年便積累了鉅額的財富,同時還如此年輕。

1955年出生的陶玉書,年僅36歲。

即便是在香江這樣一個財富神童輩出的地方,陶玉書這樣的年紀和經歷也足以傲視群雄了。

跟她比起來,什麼股市殺手劉鑾雄、羅門三傑,簡直如過家家一般,不值一提。

這份「1990年香江億萬富豪榜」甫一面世,便將陶玉書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