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破例的條件(第3/4頁)
章節報錯
這次的首屆中國電影展,說不定也是最後一屆。
丁達明立刻檢討了兩句,滕進賢擺了擺手,“只是玩笑話,咱們是會後閒聊,別搞的那麼正式。”他又問陶玉書:“我看玉書同志在會上沒怎麼發言,是有什麼顧慮嗎?”
陶玉書苦笑了一聲,思忖著回道:“不是我不想發言,只不過我們公司的身份比較特殊,即便發言也是個人觀點,於大局無補。”
滕進賢笑道:“您能這麼想,就證明是個有大局觀的同志。現在不是開會了,咱們私下交流,不妨大膽一點。”
他嘆了口氣說道:“您和您愛人現在雖然在香江,但也是我們自己人,林氏影業又拍出了《孩子王》這樣的好作品來,想必對比國內現在電影事業的發展也應該有所瞭解。
這次電影展暴露了我們電影行業的不少問題啊!
這幾年隸屬於文化部的幾家故事片廠和省屬電影製片廠生產的新片在逐年增加,但觀影人次卻是在逐年下滑。及至去年年底,已經累計下降了40多億人次。
而在這些上映的電影中,虧損的比例達到了47%,28%持平,僅有25%的盈利,情況不容樂觀啊!”滕進賢上來就自曝其短,陶玉書明白他確實是有坦誠交流的想法。
她沉吟了片刻,說道:“滕局長既然這麼坦誠,那我就有話直說了。”滕進賢精神一震,他要的就是有話直說。
“正如您所說,國內的電影市場現在看似繁花似錦,實則是在不斷的衰退中。
有人把這歸結為電視劇這種藝術形式崛起的衝擊,這種論調當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對。除了電視,難道舞廳、錄影廳、旱冰場、檯球這些娛樂形式不會分流電影的觀眾們嗎?有一些同志在體制中待的太久了,很容易產生一種本應該如此的感覺。
他們認為中國的電影市場本來就應該一年有兩三百億人次的觀影人次、那些製片廠拍出來的電影不管好壞都得有人看、拍電影是藝術,不能往商業片方向去發展..
這些觀點普遍存在於我們國家廣大電影從業者的心中。
但事情的本質是,我們的電影市場自建國以後就處於計劃經濟和統購統銷的控制之下。
現在國家進入改革階段,市場經濟在不斷的衝擊著各行各業的發展,對電影來說也是如此。
我不負責任的推斷,觀影人次的規模姜縮恐怕還要持續下去,距離觸底反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是在會上,陶玉書說話很大膽,可正是因為她的這種大膽,才更讓滕進賢欣賞。
“玉書同志說的不錯,我們電影人面對的社會環境在發展和變化,再用以前那種老眼光去看待問題是不行的。那您覺得,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在哪裡呢?”
陶玉書忍不住看了丁達明一眼,丁達明似乎預感到了什麼,坐立難安的扭動了一下身體。“我覺得還是大家都沒有改變的動力吧。”
滕進賢眉頭一皺,他在努力理解陶玉書的意思,丁達明鬆了口氣。
“現在製片廠拍一部電影能從中影拿到九十萬元,這就跟之前的大鍋飯一樣,不管電影是好是壞、是賠是賺。都跟製片廠、導演、演員這些人沒關係,反正大家領的都是工資。
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能拍出好片子呢?”
滕進賢聽到這話忍不住反駁:“也是有不少好片子的。”
“我們看到的很多好片子,是依靠著許多擁有超人一等的職業道德、藝術修養的同志在自覺自律的創作。但人吃五穀雜糧,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人都成為德才兼備的藝術家。
我不知道滕局長了不瞭解現在社會上有這樣一句話,“搞原子彈的收入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收入不如拿剃頭刀的’。
以前大家拍電影,說出去體面,收入也可觀,還有地位。可再過幾年呢?
製片廠的同志們還是一個月拿著幾十塊錢的收入,他們還會靜下心來拍電影嗎?我聽說之前劉曉慶出去走穴被罰之後還是屢教不改,為什麼?還不是走穴賺錢嘛!
我們國家現在還處在雙軌制經濟的節點上,但未來向市場經濟的轉向看起來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到那個時候,電影行業如果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的話...
陶玉書沒有接著說下去,但不管是滕進賢還是丁達明都完全理解了她的意思。沉默了片刻,滕進賢口中念著“競爭力”,然後問陶玉書。
“您覺得,現在最有效的提高我們國產影片競爭力的辦法是什麼?”“提高製片廠的危機意識和經營理念。”
“具體的呢?”
陶玉書猶豫著說:“可以先嚐試引進一批外國的優秀影片,有競爭才有動力。”
滕進賢的眉頭再次不自覺的皺了起來,丁達明說道:“我們現在不是也在引進外國的批片嘛。”“中影現階段引進的很多電影都是多年前的作品了吧?
而且一些影片只作為參考電影引進,許多老百姓還看不到。
這些片子以買斷的價格引進,固然是便宜,但不管是我們從業者還是老百姓,欣賞的都是國內幾年前、甚至是十幾二十年前的電影。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怎麼指望我們的電影市場、從業者和觀眾能夠與時俱進呢?”丁達明覺得陶玉書這些話藏著小心思,畢竟她自己就在經營著一家電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