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當他的眼神落在那一沓沓鈔票上之後,這個想法立刻被他拋之腦後。

鮮花和掌聲可以以後再享受,他現在只想拍電影。

一切為了藝術!

《孩子王》在西柏林電影節獲獎的新聞,在國內諸多媒體的報道下,持續不斷的火熱了一週多時間。

但不管再怎麼火熱的新聞,總有過去的時候。

進入三月,報紙上關於《孩子王》的新聞已經沒了,最火熱的新聞是馬勝利向社會宣佈:他將創辦“中國馬勝利造紙企業集團”。

馬勝利何許人也?

他原本是石家莊造紙廠的業務科長,1984年廠裡經營困難,難以為繼,馬勝利大膽提出承包造紙廠,承諾年底上繳利潤70萬元,工人工資翻番。

這個大膽的舉動一下子轟動了石家莊,而馬勝利在承包石家莊造紙廠後,也真正做到了他的承諾。

這一下子,馬勝利自然成了了不起的能人,媒體爭相報道,讓他名氣大增。

各地方為了化解國營工廠經營困難的問題,紛紛向他丟擲橄欖枝,請馬勝利到當地承包虧損的國營工廠。

短短不到三年時間裡,馬勝利就承包了幾十家國營造紙廠。

被各路媒體譽為“改革典型”,連《人民日報》和新H社都推出了關於他的專題報道,儼然已經是第二個“步鑫生”。

馬勝利在這段時間突然宣佈要創辦“中國馬勝利造紙企業集團”,在全國20個省市陸續承包100家造紙企業。

這個動議經過各地媒體報道,幾乎成為1987年開年以來最具爆炸性的公司新聞。

許多媒體讚譽這是一個讓人振奮的偉大構想,展現出了新一代改革者的宏偉氣魄。

這天晚上,陶玉書看著報紙和林朝陽討論著馬勝利的的“馬氏神話”。

她看的是新H社記者記錄的所謂馬勝利超高的“工作效率”,在她這個經營公司的人眼中,簡直是匪夷所思。

開個會就承包個工廠,跟領導幹部談幾句就敢承諾當年扭轉虧損,次年上繳盈利幾十萬元。

這哪裡是經營企業,分明是神筆馬良。

“這要是用來寫的話,肯定是個好素材。朝陽,你覺得怎麼樣?”

林朝陽笑著說道:“不怎麼樣。”

“為什麼?”

“也得講求邏輯,但現實往往沒什麼邏輯。我要是把這種情節寫到裡,估計讀者得罵街。”

聽著他的話,陶玉書想了想覺得還真有幾分道理,現實有時候簡直比還荒誕。

“那你最近有什麼想法沒?”陶玉書問。

“有想法了。”

聽他這麼說,陶玉書的眼睛立刻明亮了起來,問:“快給我講講。”

林朝陽能有什麼想法,無非是陶玉書問起來,他隨便應付一句而已。

見陶玉書追問,他支支吾吾的說:“現在想法還不成熟,回頭我得多查查資料、采采風。”

陶玉書一聽更加感興趣了,林朝陽最近需要查資料、採風的還是《闖關東》這樣具有強烈史詩氣質的著作。

她一個勁兒的追問,林朝陽又答不上來,只能岔開話題問道:“藝謀第一次執導電影,放他一個人在山東,你能放心嗎?”

“藝謀為人穩重又本分,出不了亂子的。去一趟山東,少說也得個把星期,香江那邊還有一堆事呢。

等小余到燕京來了之後,這些事暫時都交給她吧。”

從年前回燕京之後,陶玉書除了2月初短暫回香江待了幾天後,就一直是在外遙控指揮。

這年頭又不像後世通訊那麼方便,往往溝通不是很及時。

王晶的《最佳損友》在陶玉書上次回香江的時候剛拍完,但發行上映的事因為陶玉書不在香江,遲遲沒有定下來。

張婉婷的《秋天的童話》已經拍攝完了,正在做後期,杜琪峰的《阿郎的故事》也在年後開拍了。

按照陶玉書的想法,林氏影業要保證一年之中作品在電影市場不間斷上映,這個月得回去研究研究新片計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