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 畢懋康和宋應星(第2/2頁)
章節報錯
因此,崇禎皇帝就有意從兵仗局這邊開始,慢慢地培養這種用資料說話的做事方式。
不過,畢懋康有一點是沒有讓崇禎皇帝失望的,就是燧發槍的打造。
他到任之後,知道皇帝有交代要流水線式打造,就按這個意思做了。結果發現各個工匠打造的尺寸多少都有差別,導致最終不能達到皇帝所要求的效果。因此,他琢磨之後,開始實施標準件似的設計,經過兩個月的磨合,終於差不多了。
而皇帝過來視察時,已經打造了一百一十多把,精度和威力達到了戚繼光在兵書中的要求,燧石點火率達到百分之八十左右。
就聽畢懋康恭聲奏道:“如今是有兩條線在做,每天可做二十把;只是這擊火彈片要求極高,目前就是卡在了這裡。要不然,微臣就能增加流水線來打造更多的燧發槍!”
說到這裡的時候,他微微露出一絲苦笑,又奏道:“陛下,這燧發槍的成本實在太高,微臣做著都有點心疼。”
以兵仗局這麼多工匠,還是隻能達到每天二十把,也行,要求嚴格一點才好,要不然,點火率上不去,戰場上就是致命的。崇禎皇帝正這麼想著,沒想到他來了這麼一句話,便微笑著說道:“只要東西好,能給大明軍隊帶來更大的戰場優勢,再貴也要打造。畢卿不妨想想,就說上次建虜入關,造成了關內多少損失?這麼多的損失用來打造軍械,從而能防住建虜,不讓他們再儘管肆虐的話,卿說這個錢值不值得花?”
畢懋康一聽,原來還可以這樣算賬?真要這樣算賬的話,那確實是值了!
經過皇帝這麼一番話,此時的他,忽然心中輕鬆不少。
可在這時,崇禎皇帝卻又話鋒一轉,微笑著說道:“不過話說回來,畢卿要是能最佳化工藝,減少成本而又不損威力的話,那就是最佳!”
“微臣遵旨!”畢懋康一聽,也露出了笑意,連忙回答道,同時在心中想著,還真以為皇上絲毫不顧及錢,原來也是想著能節約錢的啊!
一個時辰之後,崇禎皇帝從兵仗局出來了。
看過燧發槍,心中有了底,便想著,勇衛營和磐石營這邊,都可以用燧發槍訓練起來。等明年初的時候,給盧象升那邊撥一些過去,這樣能減輕他重建東江鎮的壓力。
另外,也不擔心燧發槍被滿清繳獲。畢竟連兵仗局這邊,想要打造出合格的燧發槍都這麼吃力,就不信憑滿清那邊的工藝,就能超過兵仗局這邊。再者說了,就滿清那點本錢,又能打造出多少燧發槍?
真要邯鄲學步的話,崇禎皇帝那是巴不得。最好都把錢拿去打造燧發槍,然後在戰場上,結果點火率只有兩三成,那就有樂子可以看了。
這麼想著,崇禎皇帝便到了文華殿,傳旨開物司員外郎宋應星覲見。
這個宋應星,在後世聽聞了名聲,不過還沒見過,這也是如畢懋康一般,是第一次見面。
畢懋康身上有文人的習氣,不知道這個宋應星如何?崇禎皇帝心中如此想著,便有點好奇。
沒過多久,宋應星便來了。崇禎皇帝只一看,就能看出他應該是個務實的官員。
事實上,宋應星和畢懋康不同,他是在科舉之路上碰得頭破血流,不管多少菱角,都已經被磨去了,不再想科舉之路,只是憑著興趣去做一些科舉意外的事情。這麼一來,他對待事物的態度,自然就不一樣了。
於是,他便問起宋應星,有關《天工開物》的事情。
宋應星這邊,得皇帝知遇之恩,原本就心中非常感激;加上聽到皇帝英明神武,剛剛凱旋,就更是對皇上恭敬有加。皇上問什麼,他就答什麼。
不得不說,在他所擅長地領域,哪怕崇禎皇帝這個來自後世,也聽得連連點頭。一如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上所記載的,都是記在了他的腦子裡,並且每個內容,他都能給皇帝說出來,是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看到並記錄,關鍵的技術環節是什麼?
當然,遇到他有疑惑的,他也是直言不諱,說這個只是猜測,真實情況如何,他沒有親自動手過,不能保證。
對於他的這個態度,崇禎皇帝很是欣賞,便鼓勵宋應星道:“開物司缺人,缺錢,缺物,都直接向朕提出來,朕給卿解決。不過朕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你驗證的過程,以及每個步驟都要詳細記錄,並且,不能只是泛泛而談,要用數字來說話。如果現有尺寸、重量等等,不足以表達的話,卿就創造出更小或者更大的衡量單位,就一個目的,要保證你的驗證,是具有可重複性,並且,最好還能明其理!”
這一塊,其實就是科研了。說起來,也算是投入大,產出未必大!
可是,對於來自後世的崇禎皇帝來說,這塊科研的事情就必須要做,並且是有系統地做出來,只有這樣,才有大明未來的科學可言。
宋應星在其《天工開物》的序中就有感慨過,自己沒錢沒人來驗證一些猜測。如今皇帝承諾直接向他要錢要物,都是會支援的,這讓宋應星有種欣喜若狂的感覺,連忙答應下來。這時候的他,不要說是詳細記錄了,就是讓他脫光那啥,估計都會幹了。
在和宋應星溝通到最後的時候,崇禎皇帝忽然對他說道:“卿在《天工開物》最後章節所提那個,朕知道一個細節,只要……”
聽著他的介紹,宋應星臉上明顯露出詫異之色。等到聽完之後,他就有點激動了,連忙回奏道:“陛下,微臣這就先做這個的驗證!”
他當然知道這東西值錢,真要做出來了,他開物司花老多錢的事情,心中愧疚也能少點,而且朝廷缺錢,他也是知道的。
“嗯,不過卿要記得,此事需保密!”崇禎皇帝聽了,便叮囑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