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 民間皇帝(第1/2頁)
章節報錯
皇帝要求,宋應星自然沒理由不答應。
等他一走,東廠提督王承恩終於輪到了。他把崇禎皇帝不在京師期間發生的事情,撿了一些重要的稟告給皇帝,然後才呈上了用於記事的小本本。
司禮監掌印太監是被崇禎皇帝修理過的曹化淳,外廷首輔是有薛蠻子之稱的薛國觀,他們兩人坐鎮朝堂,基本上沒有什麼事情。
崇禎皇帝聽了王承恩口頭稟告的那些事情之後,就只是隨意翻了翻那個記事的小本本,沒想到快要翻完之時,忽然看到了什麼,便認真看了起來。這讓王承恩有點納悶,難道是自己疏漏了,有重要的事情沒有稟告?
一會之後,崇禎皇帝看完了,把小本本一丟,便問王承恩道:“朕不在京師期間,哪位先生對太子影響最大?或者說,是太子最喜歡聽何人講課?”
聽到這話,王承恩一聽,便想起來皇上剛才看得內容是什麼了。
宮裡的事情,他這個東廠提督最清楚。因此,他就馬上回稟皇帝道:“是禮部主事吳昌石,太子殿下最喜歡聽他講課了!”
聽到這話,崇禎皇帝不由得一愣道:“吳昌石?他何時給太子講課了?”
之前他欽定的名單中,是沒有吳昌石的。這個人,是崇禎七年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說起來,怎麼樣都不夠資格給太子講學吧?
“回陛下,太子講師缺額好些個,是皇后娘娘做主,點了他給太子講課的。”王承恩說到這裡,見崇禎皇帝還是有點疑惑的樣子,便補充解釋道,“這個吳昌石在官場口碑很好,其才名都處傳誦,連皇后娘娘都聽說了,因此便點了他。當時皇后娘娘說,要是陛下回來後,覺得不滿意的,再換掉便是。”
崇禎皇帝還是有點不解,就又問道:“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而已,何以才名到處傳誦,竟然連皇后都聞名了?”
“陛下,此人乃是當初發起創辦復社的幾個人之一,如今復社名聲極響,他的名聲,也就在張溥和張採之下而已。都說他當初是發揮不好,否則也不至於排名到了三甲。”王承恩連忙回奏道。
復社,崇禎皇帝也有所耳聞,張溥,自然也是有印象的,確實有點名氣。當然,他卻不知道,此時,復社的名氣其實已經相當響亮,而復社之首張溥,更是如日中天。這個時候,張溥在科舉的文人士子中,已經有一個外號叫“民間皇帝”。
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這個復社組織。
這個復社,是文人之間交流科舉心得而創立。
那個時候,可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什麼地方的卷子有名,都能在網上買到。一般來說,科舉心得,那都是每個家族的秘密,誰也不會拿出來分享的。畢竟科舉就是走獨木橋,是競爭性的,把別人擠下去的那種。
可是,張溥等人,卻是分享自己的心得。而他,也確實有才名。早在天啟六年的時候,憑著他的一篇文章《五人墓碑記》,就讓他一舉成名了。
因此,聽說他會分享自己的心得,那些文人士子立刻蜂擁而來,都來聽他和其他發起人的演講。就這麼一來二去,這個復社就越來越大了。其成員主要都是讀書人,而且是以官宦世家子弟為主。
在這個年代,無數官宦世家子弟組成的一張人脈網有多可怕,這是很多人都難以想象的。基本上,每個成員的背後,都有直系親屬在朝或者在地方上為官,由此匯聚起來的能量,讓張溥等人擁有了舉足輕重的官場力量。
而張溥等人,顯然不滿足只是交流科舉心得,或者存粹的文學討論。畢竟張溥的成名,就是靠《五人墓碑記》的。因此,他們開始點評時事,點評朝政,接過了東林黨的大旗,也就是“家事國事事事關心”!
過了幾年之後,他們的野心又膨脹了,就開始操縱科舉。
科舉的第一步,是要成為秀才;而秀才這一關,皇帝是不管的,都是地方官的事情。於是,這就給了復社操縱的空間。
地方官員多是他們復社成員的直系親屬,如此一來,哪些人能得秀才,哪些人不能成秀才,就由他們來說了算了。要是不能成為秀才,舉人、進士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那些文人士子要想在科舉這條路上繼續走的,就必須巴結復社,為復社鞍前馬後的效命,得到張溥等人的認可才行。
一旦認可了,考中生員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雖然復社操縱舉人和進士這兩步,要困難很多,可是,要是底子都被複社控制了,那也等於是操縱了大明的科舉。而這,就是“民間皇帝”的來歷。
在溫體仁為首輔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察覺到了復社的危害。不過他沒有鬥倒復社,自己卻先被人扳倒了。
再說崇禎皇帝聽了王承恩的回答之後,便皺著眉頭問道:“那這張溥是不是也成為太子講師了?”
“陛下英明!”王承恩一聽,立刻點頭回奏道,“張溥也被皇后娘娘點中了,不過太子更親近那吳昌石一些。”
崇禎皇帝聽得皺了眉頭,自己不在京師的這段時間,這個復社的幾個人,竟然能影響到皇后,讓他們成為大明下一輪皇帝的講師,這個能量,似乎有點嚇人啊!
這麼想著,他便交代王承恩道:“你去暗地裡給朕仔細摸摸這復社的底,儘快回報於朕!”
“奴婢遵旨!”王承恩此時自然知道皇帝似乎對這個復社有意見,便連忙回奏道。
崇禎皇帝卻還有話交代道:“再查一下,平時這個吳昌石和張溥他們是如何給太子授課的,主要講些什麼事情?”
他感覺到有點不對,太子現在有點虛頭巴腦的意味,注重面子更多一些,這可不是一個好皇帝該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