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皇上萬歲!(第1/2頁)
章節報錯
“那狗皇帝動不動就殺大臣,聽說連首輔的腦袋都給摘了。我們派人去行賄,散佈謠言,讓那狗皇帝重新幹掉陳奇瑜那狗官,這樣不就可以了麼?”
議事大堂內的眾人聞聲一聽,不由得都是大喜,對啊,這怎麼沒想到呢,他們紛紛轉頭看過去,發現這一次,還是張獻忠的義子在說話,不過不是張定國,而是張可望了。
這一次,就連惠登相都稱讚道:“不錯,這個主意好,不愧是會讀書識字的,有主意!”
在張獻忠的這四個最有能力的義子當中,打仗勇敢,最關鍵的是能識文斷字,在流賊中也算是有名的。因此,惠登相有此一說。
張獻忠聽到誇獎,也是哈哈大笑,顯然很是得意。
相對來說,張可望就憑這個,表現要好過其他三個義子,因此成為張獻忠眾多義子中的頭。
“讀書人啊,就是心思多,不錯!”羅汝才也跟著讚了一句,不過讓人聽了,也不知道這話是不是誇得真心實意!
但是,羅汝才也沒說錯,這張可望書讀多了,心思就多了,不見得會聽張獻忠的。在原本的歷史上,最終他就背叛了張獻忠的遺言,投降了滿清,不過最終的下場也不怎麼樣。
羅汝才外號曹操,自然有他的鬼點子。在這張可望的想法基礎上,他跟著補充道:“我們還可以領軍做出一些舉動,能讓陳奇瑜那狗官獲罪的,這樣,多管齊下,相信陳奇瑜那狗官遲早要被他主子殺掉!”
“對,黃虎,要不我們再去打一次鳳陽如何?哈哈!”流賊頭目王光恩也跟著興奮地說道。
“……”
這有了對付的方向,其他流賊頭目也紛紛發言起來,一時之間,議事大堂內變得非常熱鬧。
而在門口處,張可望聽到這些,心中得意,微微側頭瞧了張定國一眼,眼神中的不屑一閃而過。
似乎是在說,就憑你,也配和我爭?
不管這些流賊在搞什麼,崇禎皇帝此時已經領軍南下,眼看著就要到西安府了。
這裡是關中平原,一眼看去的糧田,至少要比延安府那邊多不少,這讓崇禎皇帝多少有點欣慰。
說實話,陝北那邊河流少,大旱之下,土地都龜裂了。這讓崇禎皇帝看得很揪心。也只有在關中平原這一帶,還能看到綠色的,才讓他心情好過了一些。
要知道,光靠藩王府的積存錢糧,只能是救急一時,哪怕是靠外省輸送,也是不現實的,路上損耗太大。最關鍵的,還是陝西能自己產出糧食,達到自給自足。
陪同的三邊總督鄭崇儉看出皇帝非常在意糧田,便笑著給皇帝介紹。事實上,大明的封疆大吏同樣知道這糧食的重要性,因此,多有關注這一塊。不過這些糧田,大部分都是藩王和地主豪強的。
對此,崇禎皇帝倒是不以為然,是他們的又如何,真要說起來,那也是自己這個當皇帝的。只要有糧食,就能讓他們把糧食交出來渡過災荒。識相點的,會給他們補充。要是敢一毛不拔的,回頭就收拾掉,非常時刻,就是要行非常之事!
他這邊正在談論著糧食問題時,忽然有快馬飛騎而來。
鄭崇儉抬頭看了一眼,便立刻嚴肅地向崇禎皇帝奏道:“陛下,是探路的夜不收。”
大軍行進,當然是要把夜不收四面八方派出去,容不得一點馬虎。如今夜不收疾馳回來,搞不好就是有重要軍情稟告。
對此,鄭崇儉心中是有點奇怪的。因為根據之前的訊息,李自成所部的主力,已經躥入河南府去了。還留在陝西東南部,商洛山周邊的,就只有小股毛賊,根本就不夠大軍塞牙縫的,似乎沒必要急成這樣子的。
轉念一想,他忽然心中一驚:難道是又有地方,出現了新得流賊作亂?
這個可能性很大,在秦地,睡一覺起來,都可能會收到多少地方造反、兵變的訊息,在以前都很正常。
鄭崇儉這麼想著,轉頭看向崇禎皇帝時,發現皇帝的臉色好像也有點嚴峻,似乎也是想到了這點。
離得近了,能看到那名夜不收確實臉色慌急,一看就知道不是什麼好訊息。
鄭崇儉看了,心中更是震驚。如今的軍力,是從未有過的強大。這一點,相信這個夜不收應該也是清楚的。可他還是慌急成這樣,該不會,什麼地方發生了非常大的暴亂?又或者,有藩王宗室被反賊殺了?
他正在胡思亂想時,錦衣衛已經核實了那夜不收,放了那夜不收過來稟告情況:“陛下,涇陽地區發生蝗災,鋪天蓋地的蝗蟲正在吃那裡的莊稼!”
“什麼?”崇禎皇帝聽得一怔,有點不信地確認道。
“什麼?”鄭崇儉聽了,也是大為震驚,這個訊息,比聽到流賊造反還要讓他震驚。
夜不收聽了,便連忙又稟告了一遍。
事實上行,大旱之年,有蝗災不要太正常。因為乾旱季節,是有利於蝗蟲繁殖的。特別是在明末這個亂世,大旱之下,哪還有百姓做預防措施,有據可查的大面積蝗災,在崇禎年間的時候,幾乎每年都有。也不止陝西這個地方,包括河南、山東等地,全都多次爆發過蝗災。
崇禎皇帝確認了蝗災的訊息之後,不由得很是揪心。難得關中平原這裡糧田還可以,竟然又爆發了蝗災。如今能做的,就只能是儘量降低一些損失了。
這麼想著,他立刻下旨,全軍急行軍,趕往蝗災災區。甚至他自己,都跟著騎軍,先一步趕去涇陽。
至於流賊,這個時候不重要,可以先放一放。
到涇陽也就十多里路遠,騎軍趕路,並不要多少時間。
當崇禎皇帝領著大軍趕到涇陽北郊時,不要說這裡的糧田了,包括雜草等能看到的綠色,全部都已經沒了。田間地頭,還能看到一些落單的蝗蟲在撲騰。
看到這些,他不由得心中很是沉重。本來就是大旱,百姓生活艱辛,突然又來了這一場蝗災,把見到的所有綠色都吃掉,如果自己沒來,不知道又有多少百姓會餓死,又有多少百姓鋌而走險,走上了造反活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