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兩個月之前,由吏部擬定的內閣輔臣名單,交上了白卷,為此,崇禎皇帝震怒,讓首輔薛國觀擬旨明發天下,只要德才兼備之士,或者雖有小過錯卻能為國立大功,就可以來京報備,一旦核查屬實,朝廷立刻擇優錄用而不用再沿用以前那套做官之法。

這不,在這份旨意的影響下,應天府巡撫張國維進呈《吳中水利全書》二十八卷。書上繪有蘇州、松江、常州、鎮江等府的水利總圖,及各府屬州縣水種圖共五十三幅,另外還分別輯錄了水源、水名,詔、敕、章、奏和論、議、序、記及歌謠。

這本書可以說是把歷代以來對江南地區的水利修築進行了一個全面的總結,並且把張國維自己的經驗也都總結在了裡面。他曾主持修健了九里石塘,平望內外塘,長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提浚鎮江及江陰漕渠。可以說,在水利方面,是真正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結合,擁有豐富的水利方面的經驗。

原本這本《吳中水利全書》要到七月份才會上呈。不過如今在蝴蝶效應之下,提前到了五月份。崇禎皇帝看完之後,又仔細看了有關張國維的資料,不由得大喜。

這個張國維,是應天巡撫,手握軍政大權。但在軍事上並不擅長,以至於左良玉在他面前都囂張跋扈,對他的命令愛聽不聽,根本不聽調遣,壓根就不在意他。而他,也奈何不了左良玉,只能是向朝廷告狀而已。

不過他在水利方面,那就是真正的專家了。要想對抗天災,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興修水利,減少天災的影響。如今,這個人出現了。

可以說,張國維這次進呈《吳中水利全書》,確實是個好時候。崇禎皇帝剛抄家了不少大戶,手頭有錢;而求賢旨意發出去後,他又是第一個響應,還是崇禎皇帝喜歡的那種。因此,哪怕是要千金市骨,崇禎皇帝都要給予優待。

於是,一份旨意立刻發出,封張國維為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內閣總領天下水利,並賜“水利大師”爵位。就此,薛國觀終於結束了一個月的獨相,終於有伴了。

從資格上來說,這也不算特別提拔。畢竟張國維已經是巡撫,是封疆大吏了。更上一步,就是六部尚書之類的職務,能入閣,也不是沒有先例的。

不過在原本的歷史上,他並沒有入閣的機會。原因無他,雖然他進獻了《吳中水利全書》,可是,崇禎皇帝沒錢啊!於是,在南明朝廷上,卻是去當了兵部尚書。滿清軍隊南下後勢如破竹,不能力挽狂瀾之下,作絕命詞三章,即《負國》、《念母》、《誡兒》,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可以說,張國維在明末那麼多大臣中,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有氣節文官。只是他所擅長的才華沒有得以施展,如果不是在亂世,而是在太平年間,說不定更能造福百姓。

崇禎皇帝很高興,因為他太需要像張國維這樣的水利方面的專家了。這個時候,處於小冰河時期,如果水利興修得當的話,就能最大程度的減少小冰河對農業的影響。

讓他沒想到的是,有的時候,運氣來了,就怎麼樣都擋不住。

崇禎皇帝正在高興著呢,有內侍來稟告,說候選官員陳子龍,呈已故大學士徐光啟的農學鉅著《農政全書》。

聽到這話,他當即楞了下,隨後就回想起來了。這《農政全書》,哪怕在後世,也都是有名氣的。不過他穿越過來之後,一直在忙於兵事,加上從原有崇禎皇帝的記憶中,也沒這《農政全書》的印象,就沒去多想。可這突然之間聽說,他又如何會不高興。於是,他連忙下旨召陳子龍覲見。

陳子龍,崇禎十年進士,原本是外放廣東惠州府司理。但他還沒有赴任,其母病故,就回鄉奔喪了。在這兩年期間,就一直在整理書稿。聽聞了胡正言之名,趕來京師想要讓胡正言出版他整理的東西。沒想到剛到京師,就看到了崇禎皇帝新頒佈的爵位公告,聯想之前皇帝的求賢令,就果斷以徐光啟的名義上奏了。

文華殿內,陳子龍覲見,此時,他才三十出頭,正當壯年時候。由內侍代為轉呈的《農政全書》六十卷,就擺在了御案上,崇禎皇帝立刻粗粗翻了下,發現這《農政全書》分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製造和荒政等十二篇。不但總結並保留了中國古代農業技術經驗,也吸收發展了當下新技術,如對剛剛傳入大明的甘薯,就作了很詳細說明加以推廣。

看到這裡,崇禎皇帝終於想起來了。徐光啟曾經就上過《甘薯疏》,但當時不少人對此持有異議,覺得這種東西沒用。於是,崇禎皇帝不讓徐光啟去負責農事,反而讓他去練兵,還不給軍餉,白白折騰徐光啟,到死都沒讓徐光啟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想到這些,崇禎皇帝不由得很是感慨,在原本的歷史上,大明最終滅亡,和崇禎皇帝的識人不明有很大關係。大明帝國這麼大的國家,哪怕有被後世詬病的八股取士,可照樣能湧現出各種各樣的人才。只是這些人才,往往不會得到合理地發揮,就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

試想一下,要是原來的崇禎皇帝重用徐光啟,讓他在農事上好好發揮的話,大明就不會有那麼多鋌而走險的流賊了。要是讓張國維致力於水利,那天災的影響,又不知道會減少多少!

幸好是自己穿越了,歷史還能重來一次。

崇禎皇帝想著這些,臉上露出抑制不住地笑容,親切地問起陳子龍有關這《農政全書》的事情,又得到了更多的訊息。

徐光啟在世之時太忙,他一直潛心而寫的《農學》一書,並沒有完成,且大都只是草稿。陳子龍聽聞之後,就從徐光啟次孫徐爾爵那拿到這些草稿,重新整理補充,最終才有了這本《農政全書》的問世。

在原本的歷史上,也是在崇禎十二年刊發的,這一點,倒是沒改變。有改變的是,這《農政全書》一刊發出來後的第一時間,便到了崇禎皇帝的御案上。

聽完了這個《農政全書》刊發的經過之後,崇禎皇帝微笑著感慨道:“要是徐卿知道他的心血得以傳世,朕相信他的在天之靈也當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