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吉本三田(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抗戰前期,日本人可想不到來投資的日商會是探子,更何況,日本人遠離自己的國家,當然也想吃到自己祖國的東西。而這些,對於陳修來說,並不算難事。一,原主在日本留學四年,怎麼樣的日本菜沒有見過?二,陳修在後世,也算一個吃貨,在魔都那樣的地方,各類日式餐廳不要太多。三,一個外科醫生的動手能力,不會弱。四,他的的確確會做。
特別是在太原這樣的內陸城市,日本人想吃地道的日本菜,可不是太簡單。所以,陳修確定,如果餐館建成,一定會受到日軍的歡迎。
走進太原城,陳修感嘆,說句實話,山西,被閻錫山經營的很好,即便歷史上對閻錫山的評價再差,可對山西來說,閻錫山就是山西百姓們的恩人。
閻錫山普及了義務教育,實行了四年義務教育制,完全不收學費。閻錫山的義務教育並非做樣子,不僅僅城市中的孩子,鄉村也建學校,要求適齡兒童上學。以民國時期山西的經濟狀況,如此龐大的義務教育,花費極為巨大,閻錫山以極大的毅力,始終堅持著義務教育。據統計,山西適齡兒童上學比例高達六七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除山西外,中國無義務教育可言。”可見山西教育之成功。
其二,閻錫山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工業基地,雖然,都丟了。其三,改善了山西的路況……
但就陳修來說,他最佩服的,其實還是閻錫山普及義務教育。就國內各軍閥甚至國民黨中央來說,無一人有閻錫山之魄力。開啟民智,讓百姓們有懂得的權利和機會,無疑,是最讓陳修贊同的。
太原城內,雖然已經被鬼子佔領,但其繁華,依舊不是留壩縣可比。果然是一地有一地之景。
不過,身為日本僑民,若是想要在此地有一定的生意,最方便的,要麼看看太原這邊有無日本的商會,要麼,找個日本商人帶個路。
“先找地方吃飯吧。”陳修用日語對韓松道,如今,陳修身邊也就只有韓松在。
“嗨。”韓松點頭。
韓松在找飯館的同時,陳修也在觀察著太原的情況,除去繁華,他看到了繁華底下的驚恐。百姓們對日軍的害怕。
說到底,百姓們即便出來做生意,也是不安心的。
微微嘆氣,陳修搖搖頭,這就是當下中國所有百姓的現狀。不管是淪陷區,還是非淪陷區。淪陷區,有鬼子,非淪陷區,有白匪。
“少爺,已經找好飯館了。”韓松走回來。
陳修點頭,隨後跟著韓松進去。韓松找著飯館,可不僅僅是吃飯的,而是要找有日軍或者日本人在吃飯的飯館。
兩人走進,就迎來一位小二,“二位客官,吃點什麼?”
“你們這裡,有些什麼?”陳修說的中文,語調卻有些奇怪,聲音,自然也有些大聲,為的,就是讓不是太遠的日軍或者是日本人聽到。
“我們這兒能吃的就多了,”小二雖然奇怪這語調,但作為太原最大的一家酒樓,吃的自然不少,“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滷豬、滷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晾肉、香腸兒,什錦蘇盤兒、燻雞白肚兒、清蒸八寶豬、江米釀鴨子,罐兒野雞、罐兒鵪鶉、滷什件兒、滷子鵝、山雞、兔脯、菜蟒、銀魚、清蒸哈士蟆!燴腰絲、燴鴨腰、燴鴨條、清拌鴨絲兒、黃心管兒,燜白鱔、燜黃鱔、豆豉鯰魚、鍋燒鯉魚、鍋燒鯰魚、清蒸甲魚、抓炒鯉魚、抓炒對蝦、軟炸裡脊、軟炸雞……”
陳修張了張嘴巴,這小二……
而一旁的韓松,同樣也張大了嘴巴。
“停!”陳修是用日語說的,然後又用怪異的語調,“停,我們先找位置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