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進衛離開大同府前往陝西,一路上因為有了商人同行,速度慢了不少,他的心裡有點急,不過也沒辦法。。

從大同往陝西運物資,比起從張家口起運,已是近了一半路程。

不管如何,前半段的路程因為鍾進衛的臨機一動,改車運為騎卒分擔,算是省下了時間,這麼一算,比最初的計劃還是快了不少。

這個時候,鍾進衛心中雖急,但有人卻很悠閒。

在河南歸德府睢州南城,有一處大型別墅區,名曰“陸園”。

在園中的一汪碧水中仿山東蓬萊閣體制而建有一處建築。由於建在水中,地勢頗高,被主人稱之為“仙峰滴翠”。

此建築形似船舶,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建望月臺,臺上有八仙亭,臺下還有一個純陽洞。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青綠色嫩芽翠苗隨處可見,其他書友正在看:。

就在望月臺中的八仙亭內,站著一個精神矍鑠的道袍老人,意態悠閒地手捋三綹長鬚欣賞著這盎然春意。

他邊上有個差不多年紀的老僕在陪著他說話:“老爺,這仙峰滴翠的名字多好聽,那些百姓不識風趣,只叫袁家山,真是讓人氣憤。”

“阿洪啊,你都這把年紀了,陪著我一心向道,怎麼還有那麼多的氣,看來你還得修心養性才行啊!”那個老人沒有回頭,自己一邊欣賞風景一邊寬慰道。

“老爺,其實,老奴只覺得他們叫袁家山太俗氣,哪怕叫個船山,讓不知道的人問起來,能知道老爺是仿造當年巡撫登萊時的戰艦而造,瞭解點老爺當年的豐功偉績,老奴也覺得比叫袁家山強。。”

或者是人老了,又或者是跟隨老爺多年,彼此親如家人,因此並不忌諱和老爺頂嘴,或者就想著替老爺報不平,阿洪噴著口水說著自己的想法。

這個老人就是當年的登萊巡撫袁可立,手下轄大將張盤、東江鎮總兵毛文龍、都督同知沈有容,取得了策反劉愛塔(即劉興祚)、夜襲金州、收復旅順、智取牛毛寨等一系列戰事的勝利,讓建虜不敢全力攻打寧錦防線,始終防備沿海一線。

但由於閹黨和東林黨的輪番惡意攻擊,使他心生去意,又恰好遇見神蹟,便心往道家。多次請辭之後,終於在天啟末年告老還鄉。

他一回到家,就設計建造了這袁家山,並供奉呂洞賓等八仙眾神,一心向道。

崇禎皇帝在登基之後,也曾想起復他,卻被他拒絕了。

別人都以為他的俗心已死,不再留戀凡塵。但只有從小跟隨他,陪他各地做官,征戰沙場的阿洪知道,老爺的俗心其實不死。只是閹黨當道,朝中黨爭不斷,才讓老爺斷了重新出仕的念頭。

過了兩年聽說皇上把魏逆連根拔起,老爺又有所心動,但最後還是按捺沒動。

自從去年聽到建虜叩關,入侵京畿之地的訊息時,老爺還把自己關在書房一天,一邊嘆氣一邊寫寫畫畫,最終卻又用火付之一炬。

阿洪就知道老爺是想為國效力,只是因為還有一些顧慮才又打消了念頭。。

自那之後,老爺就不在袁府居住,經常在這仙峰滴翠中修行養心,不問世事。

袁可立聽了阿洪嘮叨自己當年巡撫登萊之事,沒有答話,眺望著遠處的房屋城牆,思緒又回到了遼東戰場。

自己苦心經營的登萊防務,在自己一走之後,土崩瓦解,大將張盤苦戰無援戰死,沈有容病故,毛文龍被自己人所殺,登萊防區不復牽制建虜之效用。

袁可立想著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現已天人永隔,在心裡不由得暗暗嘆了口氣。

轉念又一想,那年自己在登萊看到的海上奇景,一直認為是八仙顯靈,顯蓬萊仙境指引自己。如今自己供奉八仙至今,卻又無所見。這道家傳說,到底是真是假?

家僕阿洪見老爺並沒有說話,一直眺望著遠方。他也不再發牢騷了,陪著老爺看著遠景。

忽然,阿洪看到遠處的城門處人群騷動,紛紛往旁邊避讓。過了沒多一會,只見大隊騎士控馬往城中而來,觀其方向,卻是袁府。

“老爺,快看,這是往府上而來的,好像,好像是欽使。”阿洪一邊指著那些騎士一邊說,到後面忽然驚呼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