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進士之禍(第2/2頁)
章節報錯
溫體仁說到這裡,遲疑了一下,沒有一口氣說完。
崇禎皇帝之前覺得對左應選的提拔也是差不多了,可後來經過和其他縣府之地的對比,特別是和永平的對比,才覺得還應再提拔他。
因為永平的投降,導致被建虜屠城,一切都要從廢墟上重建,不管是人力,物力等等都是一個難以承受的數目。
左應選臨時接替縣令一職,才三天時間,卻能把小縣城堅守住。其才能是不用說的,如果讓他去負責更廣大的地區,說不定京畿之地的損失就不會這麼慘重了。
崇禎皇帝見溫體仁有點猶豫的樣子,就寬慰道:“閣老有話儘管直說。”
溫體仁站了起來,回崇禎皇帝道:“內閣認為,左應選畢竟只是一個舉人,如此越級提升已是對他恩典太重了。如今還要提拔的話,至進士出身的人於何地?”
“這是誰的意思,你還是內閣其他人?”崇禎皇帝的臉色沉了下來。
溫體仁沉默了一會,才回答道:“是內閣全體成員的意思。”
崇禎皇帝聽了後,就沉默了,殿內頓時一片安靜。
在明代,透過鄉試,考中舉人,就已經取得了任官資格。然而,一般說來,明代舉人只能出任地位較低的地方官吏或地方學官。隨著進士人數增加,至明末,由舉人為官者仕途更為艱難。
舉人出身的官吏被進士出身的官員歧視,區別對待是家常便飯。也正是因為如此,明朝的讀書人都是拼命考,七老八十都還有在考的,非中了進士才罷休。
現在的內閣成員全部都是進士出身,包括溫體仁也是。
“閣老,朕想你應該還是能明白朕提拔左應選的用意吧。如果進士裡面有能力擔任一方牧守的,朕也不會越級提拔。畢竟這科舉制度,乃是國策。”崇禎皇帝最終還是先打破了沉默,對溫體仁的稱呼也改回了“閣老”的尊稱。
溫體仁沒有回應,只是默默地看著崇禎皇帝,臉上顯出一絲為難。
“京畿之地百廢待興,一切都需重建。而建虜卻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大舉入侵,朕不能再任用庸才來守京畿之地,朕損失不起,大明承受不起,你明白麼?”崇禎皇帝繼續苦口婆心地爭取溫體仁,他需要內閣首輔的支援。
溫體仁其實一切都明白,但他在內閣提出再次提拔左應選的時候,卻遭到了以周延儒為首的內閣輔臣的一致反對,包括溫體仁自己的老師,錢象坤。
溫體仁自己也是進士出身的一員,當年中了舉人後考進士的艱辛也是有所體會的,因此沒有再堅持。
“閣老,你還記得鍾師傅獻上得那份世界地圖麼,大明艱難蹣跚之時,西洋人卻四處侵蝕,對大明虎視眈眈。時不我待啊!”
溫體仁想起那世界地圖上各處標出來的內容以及目前西洋人四處出擊的情況,如果大明還因循守舊,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做事,怕是來不及。自己有生之年,怕也不能看到大明揚威海外了。
溫體仁想到這裡,振奮起精神,對崇禎皇帝道:“多虧陛下提醒,老臣魔障了。”
相對其他人來說,溫體仁的一個好處是不朋黨,他是個孤臣。因此他對於進士出身的關係網之類並不是很看重。
崇禎皇帝見溫體仁被自己說服,算是鬆了口氣,然後詳細問了當時內閣的情況。
溫體仁已經轉變了思路,自然就不會再保留,向崇禎皇帝全盤說出了當時內閣的情況。
周延儒的反應最是激烈,之所以如此,其實也和他本人有關。因為周延儒年紀輕輕就中了進士,這是他官場賴以生存,高別人一頭的資本。如今要是舉人都能得高官,那麼誰還在乎進士不進士呢。
在歷史上,左應選在當了薊州兵備道山東按察司僉事之後,最終也還是被當時已是首輔的周延儒唆使直隸巡按御史甘學闊和順天巡撫傅宗龍彈劾左應選,雖有河南府推官湯開遠為之訴冤,但最終還是謫戍汾州府。
進士牴觸舉人為高官的事兒,絕不只是周延儒一個人的態度,這是大明官場的一個潛規則。
崇禎皇帝在歷史上屢次下詔各級官吏薦舉人才,然而士人卻多有顧慮,以致應徵者寥寥無幾。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劉城字伯宗,貴池人,少負雋才,與吳應箕齊名。
其友人勸他國事艱難,皇帝求賢,讓他出山。但劉城直接拒絕了,理由就是他只是舉人,和進士去爭官,做事會被下絆子,和他們同流合汙又做不到,還不如不出山做事的好。
劉城乃一代才學之士,名高望重,尚且不願以舉人身份與進士共事,一般非進士出身者的尷尬境地就更可想而知了。
可見,到明末的時候,進士群體在整個官僚體系中的獨重地位是相當的嚴重了。
溫體仁想著內閣的情況,思索著怎麼開啟內閣進士群體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