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進衛所在的五千關寧鐵騎不停地轉移地方,以躲開建虜的搜尋。

但不管他們如何轉移,想如何隱藏蹤跡,都是瞞不了太久,原因有三。

第一,不能離昌黎城太遠,這是他們最大的限制。

第二,五千騎軍,包括了人和馬的蹤跡,想要隱藏起來是很困難的。

第三,建虜的探馬都是精銳,是追蹤的老手,善於從蛛絲馬跡中探得敵軍的真相。

因此,建虜的探馬很快與五千關寧鐵騎的外圍夜不收交上了手。其他方向的探馬馬上如同聞到血腥味的鯊魚,都向交戰地區圍了過去。

也正是因為以上的原因,五千騎軍不管怎麼換地方,都有建虜探馬如影隨行。

很快,這支明軍的大概規模,大致所在就回報到了代善手中。

其實,如果探馬遲遲找不到這支明軍蹤跡的話,代善這種打了多年仗的老手也能猜出來,這支明軍的人數不會太多,因為隱藏大軍的難度太大了。

代善很快召集蒙古諸部首領過來開會,通報了明軍人數大概在六千左右,並在軍事地圖上大致標出了方位。

等這些蒙古人明白了目前的情況之後,代善宣佈:“本貝勒決定把這支明軍滅了,由我們大金來動手,你們分兩部分,從左右擋住他們的去路。”

建虜對明軍野戰的心理優勢極強,在昌黎城下吃得虧,受到的憋屈,要統統發洩到這支明軍身上。

至於這支明軍能滅掉之前的蒙古僕從軍,被代善歸為事出突然,有心算無心,被打了伏擊的緣故,並不能說雙方的戰力真的相差這麼多。

再說,這些僕從軍的戰力能和大金軍隊的戰力相比?不是代善小看他們,五千大金勇士,就能橫掃這三萬左右的蒙古軍隊。

這些蒙古首領一聽明軍的數量不多,又是金國軍隊去打,自己只是去協助,而且不用再去打昌黎城,好事啊!

於是,紛紛表態沒問題,聽貝勒的話,跟貝勒走,說去哪就去那,絕無二話。

代善心裡壓根看不起這些蒙古人,欺軟怕硬,啃硬骨頭就愁眉苦臉,有便宜可佔就你搶我奪。

所以他把這些蒙古人的表態直接無視,命令他們各自回營準備開拔。

昌黎縣令左應選自從確認來了朝廷援軍後,就經常去巡視昌黎的西面城牆,期盼著能看到朝廷大軍錦旗林立,密密麻麻地出現在視野中。

但很遺憾地是,每一次懷著希望地望去,最終都是失望地收回目光。

按道理說,朝廷大軍離昌黎應該不會很遠,這從那支韃子軍隊出發到全軍覆沒的時間可以推測出來。

但為什麼遲遲沒有出現呢,難道是遇到了建虜的其他軍隊?

左應選又覺得不像,因為他只看到大批的韃子探馬往西而去,不見韃子大軍開拔前去助攻。

左應選想不明白,心裡有點擔心。不是說擔心援軍如何,他認為能讓之前的韃子全軍覆沒的援軍,絕不會是建虜能隨便對付的了的。

他是擔心援軍遲遲不出現,來為昌黎徹底解圍的話,城裡的糧食就要不夠用了。

左應選所擔心的昌黎城內糧食不足這個情況,鍾進衛是根本沒考慮到的,而何可綱和曹文詔就是想考慮也不知道昌黎確切的情況,無從判斷,因此他們都不知道昌黎的隱憂。

鍾進衛他們所在的地方果然是在建虜的預估範圍內,離昌黎並不遠,就半個時辰的距離而已。

此時大軍正在稍作休息,三個最高首腦聚在一起開會。

“監軍,建虜的探馬自昨晚盯上我們之後,人數一直在增多,而且幾個方向都有出現,趕都趕不走。這情況不能繼續下去了。”何可綱向鍾進衛分析情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