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徐光啟,他是技術型官,對此更是有所體會。想起自己見過的一些器械,就向崇禎皇帝奏道:“陛下,臣想馬上回去陶瓷廠,研究這個流水線生產的方式。”

崇禎皇帝看著徐光啟有這麼高的做事積極性,很是高興,對他擺擺手道:“不急在一時,等明日早朝後你再去不遲。”

鍾進衛剛才順口一說起流水線作業,覺得有必要強調下。畢竟,現在大明的作坊裡,基本都是手工作業,還不能做到流水線作業。以後,社會的發展,流水線作業是趨勢。

於是,他向崇禎皇帝說道:“陛下,這流水線作業,很重要的。”

崇禎皇帝一聽鍾進衛如此強調,就認真聽著。

“陛下,流水線作業,能明顯提高產量。分為兩種,一種是像流水一樣,所有步驟都自動,原料進去,成品直接出來,中間不需要干擾,能遠遠不斷的生產。另外一種是,把一個物體拆成很多小件,每個人只負責其中一個小件,所有人都完成後,成品自然就出來了。”

徐光啟若有所思,崇禎皇帝卻對第二種有點不以為然:“鍾師傅,你這第二種法子,還不如一個人負責一個,多少個人就有多少件成品,這多好計算。”

“陛下,錯了。您聽臣說。”也只有鍾進衛會這麼說話,也不怕得罪皇帝。

不過崇禎皇帝顯然不介意,對鍾進衛道:“鍾師傅,有何不對?”

“陛下,比如一把槍,如果一個人負責造一把槍的話,他得了解並且熟練每個零件和步驟吧?”鍾進衛問崇禎皇帝道。

這不是廢話嘛,不懂怎麼一個人造槍。崇禎皇帝一邊心裡想著,一邊按照慣例,配合鍾進衛,點點頭。

“這種工匠不好找,也不好培養吧。還有可能其中一個零件不是他擅長的,會耽擱時間。但臣剛才說的這種,一個人負責一個零件。對比剛才的,就有很多好處。”

“有哪些好處?”崇禎皇帝最喜歡問這句話了。

“第一,一個人只負責一個零件,那麼這個人掌握這個零件的時間,比掌握全部零件人的時間要更短吧?這樣的人也更容易培養吧?”鍾進衛用反問的方式引導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點點頭,邊上孫承宗和溫體仁也在點頭,不過被鍾進衛直接忽略。

“第二,一個人專門做一個零件,那麼這人做這零件的本事是不是會越來越好?其實也不需要他有多好,只需要他按照零件的樣本一模一樣的做出來就好了。只做這麼一個,就比較容易達到這個要求。”

“鍾師傅,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崇禎皇帝問道。

“陛下,這在臣的家鄉叫做標準件。如果每個人做的零件都是按照樣本做出來,那麼所有的零件都可以互換。從維護角度來講,以前可能報廢兩把槍,現在因為零件都可以互換,就可能只報廢一把槍。特別是在戰場上,體現在後勤上或者更換的及時性上來講,這點尤其重要。”

“陛下,臣聞先秦就是如此做的。”溫體仁聽了鍾進衛的解釋,就向崇禎皇帝獻寶。

孫承宗聽鍾進衛以槍作為例子,更是心有慼慼,也對崇禎皇帝道:“臣以為中興伯說的有理。”

徐光啟對目前作坊的工作方式是有了解的,已經有一些零件是這麼在做了。不過這麼做只是因為這些零件做起來比較困難,耗時,所以才有專門的工匠做。和鍾進衛所講的概念,相似卻又不是。

現在鍾進衛強調了這個概念,徐光啟像是被人開啟了一扇門,門那邊是他從來沒去過的地方,發現了又一種做事的方式。

其實說起來,鍾進衛只是把後世的一點概念給提了出來。對明朝人來說,並不顯得有多高深,就像一層窗戶紙,輕輕一捅就破了。就如溫度一樣,他一說出原因,吳勝大馬上就想到怎麼去做。

崇禎皇帝聽完後就囑咐徐光啟要在工部貫徹這種思想,然後發現鍾進衛眼中有血絲,就對鍾進衛道:“鍾師傅,辛苦了,你先回去好好休息下。明天再和徐卿商量看怎麼改進新式窯。”

鍾進衛其實是昨晚興奮,睡不著,起來拉著顧百川和王鵬喝了一會酒,就睡的晚了。

現在他見崇禎皇帝如此關心自己,也樂得回家休息下。有好幾天沒回去了,順便回去看看崇禎皇帝給的鋪面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