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鹽政細節(第2/2頁)
章節報錯
“陛下,之前的倉鈔,因為朝廷支付不出鹽引,所以一直在跌價。如果朝廷宣佈要增加食鹽產量,事先得到訊息的人會大肆買入跌價的倉鈔,從而導致原倉鈔持有者虧損嚴重,引發不滿。因此,臣的意思是此鹽政革新還需保密。等正式實施之後,再一舉公佈,不能先抄到邸報上去。”
溫體仁對於朝堂上還在議論的事情,就被抄到邸報上傳遍天下,甚至是各地軍情彙報,也在第一時間傳抄天下很是不滿。藉著這次機會,溫體仁提出了保密的問題。
鍾進衛倒是第一次聽說古代朝廷上討論的大事,會被隨時報道出去。這大明也太先進了吧!
於是,鍾進衛問溫體仁怎麼回事。溫體仁就把他的不滿都說了出來。
鍾進衛大吃一驚,這,有腦子的人都不會這麼做吧。有些屬於國家機密,怎麼能傳遍天下呢。
其實鍾進衛不知道,在野的儒生不甘寂寞,經常對朝政國策發表議論。一則養聲望,二則聚人氣,拉幫結夥。最出格的事情,據說是崇禎皇帝后期,“復社”把周延儒重新運作上了首輔位置,然後提供清單,讓他排除朝廷上不同政見者。由此,民間有一種說法,崇禎朝有兩個皇帝,一個在紫禁城,一個在東南。
有此巨大的訊息需求,出現了不少販賣訊息的人,比的是速度。又加上文官集團和在野的儒生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一來二去,崇禎皇帝還沒知道的訊息,就有可能被經手的官吏給洩露出去了。
東林黨人那句有名的“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不是沒有背景的。但這些人往往沒有從政經驗或者實踐經驗,只會口頭說說,還不用背責任,所以把輿論攪的一塌糊塗,影響了朝堂上的官員,甚至有一部分只會誇誇其談的人透過這種積累起來的聲望得以入朝當官,又把這種壞習慣帶進了朝堂。最終落得滿朝文武,能幹實事的人沒有幾個。
鍾進衛覺得這種情況放在後世成熟的民主社會,有各自政黨綱領需求,代表一個階級,一個地區的話,是個好事。
但現在大明朝,識字的才多少比例。那些在野的人代表的是很小的一部分人,或者乾脆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而胡亂抨擊朝政。變成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角色。
但不能否認說這是後世政黨的一個萌芽,鍾進衛從溫體仁的話開始思維發散,想得有點多,決定回去好好梳理下,看怎麼引導會比較好。
不過,對於政策,軍情的保密性,還是必須要說的,於是,他對崇禎皇帝道:“陛下,臣也認為,溫閣老說的有理。這裡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就是政策,軍情等類似非常重要的訊息,需要注意保密。”
崇禎皇帝開始凝神聽鍾進衛的發言。
“陛下,舉個例子來說,我要是建虜,只需派幾個細作在京師,或者在大明境內都可以,看看邸報,就知道大明的朝廷動向以及各地軍情。很容易就做到了知己知彼。前方將士如何打的贏建虜呢?”
這話是誇張了點,但不能否認情報的重要性。
“還有,哪些大鹽商有的是錢,要聽到了現在在討論的鹽政革新細節,知道對他們不利,會不會出錢收買朝臣來影響這個政策,或修改,或反對。這個情況有可能會發生麼?”
崇禎皇帝心知自己的臣子中,對於銀彈攻擊,沒有幾個是有節操的。於是,他說道:“好,鍾師傅,這點,朕知道了。此事需先保密。另外,朕下次和六部尚書,諸位內閣輔臣商量個保密章程出來,把各類事情進行保密等級分類,鍾師傅,你看這樣是否妥當?”
沒有一個笨人,朝堂上的人,都能舉一而反三。鍾進衛當然沒有意見了。
溫體仁看著自己的提議得到透過,也很是高興,結果比自己想得還要好,真多虧了鍾進衛的推動。
現在見這個事情議論完了,溫體仁就又對崇禎皇帝說道:“陛下,臣對於鹽政革新之策,還有一事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