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比肩喬治·奧威爾(第2/3頁)
章節報錯
因為這種惺惺相惜,讓程丹青對米國媒體上發表的各種林為民的報道和評論都格外的關注。
他數著挑出來的那些報刊雜誌,這麼多年不知不覺間已經有這麼多的米國報刊雜誌報道過林為民了。
這才叫有國際地位的大作家啊,程丹青心中感嘆了一句。
等沙龍結束之後,他來到書桌前,先是翻譯起一份最近關於《上帝保佑米國》的評論文章。
這份評論文章足足花了他一天多時間,程丹青翻譯完成後起身休息了片刻,又拿起翻譯稿看了看,覺得不太滿意,想要修改修改。
修改到半路,他卻停下了筆,總覺得差點意思。
這麼幹,完全沒有自己的思想,他決定換個思路。
思忖片刻,他提筆在紙上寫下一行標題,程丹青決定把他和林為民相識的經歷寫下來。
《燕京青年報》轉載自《新聞週刊》的林為民專訪文章,在短時間內傳遍國內文學界和讀者群體,讓國內文學界和文學界關於林為民和《上帝保佑米國》的激烈爭辯在短時間內陷入了失衡。
面對米國爸爸的突然背刺,之前叫囂不斷的親米派集體失聲,一場有來有往的大爭論竟然有結束的虎頭蛇尾之嫌。
好在這些人反應迅速,又找到了一個新的角度
——如果沒有米國開放的社會風氣和人文環境,林為民的《上帝保佑米國》不可能創造如此出色的成績——《米國的開放成就了》,《文匯報》1995年12月8日刊。
不得不說,親米派找的角度很刁鑽,他們的這種論調還真就有不少讀者認可,一下子竟然有將原本傾斜的輿論天平扳回來的趨勢。
可就在這群人以為可以高枕無憂的時候,《燕京青年報》再度刊發了兩篇文章。
一篇文章是旅米畫家程丹青所寫的《作家與畫家的紐約初相遇》,講述了作者程丹青與作家林為民的相識經歷,文章文筆細膩,描述了兩個有才華的年輕人在異國他鄉的相識相知,惺惺相惜,讓不少讀者閱讀過後不由得心生羨慕與憧憬。
另一篇文章則是一篇譯文,原文來自於米國著名文學雜誌《大西洋月刊》,文章名為《從看米國皿煮政治的得失》。
譯文開頭,詳細的介紹了作者的來歷。
哈羅德·布魯姆,1930年7月11日出生於紐約,“耶魯學派”評論家、文學理論家。1951年畢業於米國康奈爾大學,1955年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布魯姆曾執教耶魯大學、紐約大學等知名高校,出版過多部文學評論著作,與德·曼、哈特曼和米勒並稱耶魯四大評論家。
《從看米國皿煮政治的得失》一文篇幅頗長,僅譯文字數就超過1萬5千字。以評論文章的篇幅來說,可謂雄文,哈羅德·布魯姆作為米國知名文學評論家,以如此篇幅來評論林為民和他的作品,這件事本身已經就已經證明了林為民的影響力。
更何況哈羅德·布魯姆在文章中對林為民這個作者和給予了高度評價,讓眾多讀者看完這篇舶來的評論文章之後,只感覺到通體舒暢,身心愉悅。
《燕京青年報》上的兩篇文章發表之後,迅速引起了文學界和讀者群體的關注。
誰也沒有想到程丹青這個曾經叱吒國內畫壇卻遠走米國的畫家,竟然會以這樣的方式迴歸國人和文化界的視線,更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燕京青年報》竟然會在繼轉載《新聞週刊》的專訪文章之後,再度轉載關於《上帝保佑米國》的評論文章。
臉都不要了!
一時之間,原本已經處於均勢的輿論再度對親米派不利了起來。
這些人甚至來不及喘氣,接下來的半個月時間裡,《燕京青年報》陸續轉載了多篇米國重量級文學評論家對於《上帝保佑米國》的評論文章。
《燕京青年報》每次在轉載這些文章的時候,都會在文章開頭不吝筆墨的介紹刊物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及這些文章作者的學術地位和成就。
文章無一不是來自於米國頂尖的文學評論家和文學雜誌,文章內容也無一不是給予了《上帝保佑米國》極高的評價,很多評論家的用詞頗為露骨。
《書頁》雜誌,《論隱藏的納粹主義》一文評價:林為民是註定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
《紐約書評》雜誌,《淺析中的政治人物》一文評價:他是來自東方的偉大作家,為我們貢獻了一部無與倫比的傑作。
《紐約客》雜誌,《西方皿煮政治是否已到末路?》一文評價:無可爭議的傑作,政治諷刺中的明珠,他的成就可以比肩喬治·奧威爾……
數篇評論文章徹底碾碎了國內的親米派妄圖詆譭林為民的行徑,讓他們在這場輿論戰當中徹徹底底的敗下陣來,也讓林為民在國內的名聲有了一次跨越式的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