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布老虎叢書(第3/3頁)
章節報錯
說回稿酬的問題,根據調查:1992年滬上專業作家有17人都是靠文協工資和稿費為生。一級作家工資收入400多塊,二級、三級作家的工資則分別是300和200多塊。
而這一年,滬上的的人均月支出是270塊錢。
三級作家的工資堪堪與人均月支出持平,如果沒有稿費,連養家都辦不到。
沒有作品發表,等於收入銳減,入不敷出。
當物價飛漲,工廠、企業的工資數倍於從前時,當年可以依靠工資和稿費過的很滋潤的作家們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很多專職作家,在工資沒有大幅漲幅的情況下,稿費漲幅又攆不上物價漲幅,收入等於變相減少,度日艱難。
應該說,自建國以來物質生存的艱難,第一次在如此直接的影響到作家群體。
而就在此時,“布老虎叢書”應運而生。
它用高稿酬、高印數吸引知名作家加盟,在創辦之初就異常火爆,以一種全新的出版模式,為中國文學的市場化道路走出了堅定的一步。
後世直至二十一世紀,仍有很多作家是透過“布老虎叢書”暴得大名比如郭小四、衛慧等人。
而如果要細究“布老虎叢書”成功的根本,離不開兩個重要因素。
第一,是高稿酬、高印數。
1990年9月7日,《著作權法》透過規定:可以按照合同支付報酬。
稿酬制度不再統一化,出版市場逐漸放開,華藝出版社也因此成為國內支付作家版稅的第一家出版社,國文社緊隨其後,成為當時的弄潮兒。
但版稅制度也並非是“萬靈藥”,開啟版稅支付制度,意味著作家們的收入與圖書銷量有著直接關係,不像以前那樣旱澇保收了。
對於一些名氣大、作品暢銷的作家,這當然是好事。
但對於更多數的作家、或者是兼職作家來說,這反而是不利的。
春風文藝出版社放棄了正時髦的“版稅”,轉而以高稿酬來吸引作家供稿,迅速得到了作家群體的熱烈回應。
而出版社方面也可以利用高印數帶來的不菲收入來支付作家們高昂的稿酬。
第二,是建立品牌形象,加強宣傳力度。
在“布老虎叢書”之前,不是沒有出版社出過系列叢書,包括國文社在內,很多出版社都走過這步棋,但銷量和影響力很難兼顧。
當年林為民在《當代》搞“當代精選叢書”,銷量不俗,但畢竟是一份雜誌的衍生叢書,缺少影響力。
去年長江文藝出版社搞了一套“跨世紀叢書”,影響力很大,但銷量卻一言難盡。
“布老虎叢書”的高明之處在於,完全運用了市場化手段和新時期的媒體力量,多方位、大規模的宣傳,將叢書的知名度推向一個高峰,再順利將這種知名度轉化為銷量。
如此一來,便形成了銷量與影響力齊飛的絕美畫面,並形成了長盛不衰的品牌。
以前林為民在《當代》,儘管想法很好,但能夠動用的資源有限,導致“當代精選叢書”並沒有如他所想的那樣成為一個品牌。
現在他成了國文社的總編輯,這兩年嚴肅文學又每況愈下,恰好給了他一個重新樹立一個“品牌文叢”的機會。
只要這次的叢書能夠搞起來,必然又將進一步助推國文社的大發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