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現實主義文學鉅著(第2/2頁)
章節報錯
無論是人物和外部環境塑造塑造、情節設定、思想內涵,《李建國》下部都達到了一部經典應有的高度。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現在一整部《李建國》終於以完整的面目示人,真真正正的將這部氣勢恢宏、波瀾壯闊的民族史詩的全部面貌展現了出來。
《李建國》的巨大魅力來源之一是它所塑造的豐滿而鮮活的、可以堪稱為典型的藝術形象。
除此之外,當評論家和讀者們閱讀過後再度回首整部的內容,不難發現《李建國》的整體藝術基調是凝重而悲壯的,閱讀過程中雖時有高興與欣慰,但不免常常感嘆人生和命運的變幻莫測和歷史大勢的滄桑與不仁,由此帶給了讀者們感動而沉重的審美感受。
但這就是真正的生活和命運,它無比豐富、複雜,讓人難以捉摸。
整部看上去甚至是有些古樸與粗拙,但也因此處處透露著一部偉大作品的格調。因為它真實形象的還原了生活最本質的真實,這既顯出了生活本身的醜陋,卻也讓生活具有了超越自身的豐富與魅力。
這是屬於真實和生活的力量,也是真正的現實主義文學鉅著必然應該具備的力量。
忙碌的10月份過去了,就像是預想的那樣,林為民不是在接受採訪/參加活動,就是在接受採訪/參加活動的路上,不僅要應付國內的記者和媒體,還要應付國外的。
尤其是國外的記者和媒體,現在上頭的領導們當他是張中國的對外名片用,為了大局出發,林為民也不能掉鏈子。
嶄新的11月份到來,諾貝爾文學獎在海內外所帶來的轟動效應正在慢慢過去,新聞媒體對於林為民的關注也在降低,他終於有了點喘息之機。
但這不代表他可以休息,林為民每天的日程每天依舊被安排的滿滿登登,只是沒有像前段時間那麼緊湊了而已。
這天他受邀參加完一場政府與聯合國共同舉辦的智慧財產權論壇活動,便接到了個電話,有國立文學院的熟人要拜訪他。
傍晚時分,林為民家裡迎來了兩位客人,正是林為民當年在文研所學習時的副所長顧儉之和老師唐玉秋。
林為民熱情的將兩人迎進家門,“顧院長、唐老師,快請進!”
文學研究所84年變成了國立文學院,顧儉之受了幾年冷落,在91年又重新擔任了院裡的副院長,唐玉秋倒是沒什麼變化。
故人相見,林為民的熱情態度讓顧儉之和唐玉秋心中十分高興,上來先是向林為民表示了一番祝賀。
寒暄過後,兩人才說明了來意。
原來兩人今天來,是想請林為民有時間回國立文學院給這一屆的學員們講講課。
“你剛得了諾貝爾獎,我們知道你忙。時間看你方便,只要能去就行,講什麼都可以。
現在的學員都算是文壇後輩了,伱去給大家講課,不僅是給大家傳授知識和經驗,更是讓他們看到了榜樣,未來在寫作道路上必然奮發前行、力爭上游。”
今天主要說話的是顧儉之,他的態度放的很低,如今的林為民已經不是當年文研所那個無法無天的混世魔王了。
無論是他本身的藝術成就,還是他現在的職務地位,在中國文壇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哪怕是早年間的熟人,顧儉之也不敢擺出熟人的姿態去要求林為民。
林為民沉吟片刻,說道:“最近恐怕是不行了,日程都排滿了。等頒獎之後吧,我抽出一天時間來去跟學弟學妹們見見面。時間太短,就當是交流交流經驗吧。”
林為民的語氣謙遜,但並沒有給明確的時間,這段時間他確實沒有空,只能抽空找一天。
顧儉之也很理解他現在的情況,絲毫沒覺得有什麼,反而大喜道:“好好好,能去就行。你可是咱們文研所的驕傲,正好讓那幫小年輕看看!”
他說這話的時候,語氣不自覺的帶著幾分自豪感。
聽到“文研所”這三個字,林為民腦海中閃過那些青春回憶。
好像很遙遠,又好像就在昨天,他的臉上不覺露出幾分溫暖的笑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