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10月,關於林為民和諾貝爾文學獎的話題在國內經久不衰,海外眾多國家媒體的反饋也十分熱烈。

大家的關注不僅因為獲獎的是一位中國作家,更因為獲獎的是林為民。

與很多獲得諾貝爾獎前作品乏人問津的作家不同,林為民的作品暢銷海內外十幾年,在全世界範圍內擁有數以千萬計的讀者和書迷,其作品改編的影響力更是覆蓋了更加廣袤的觀眾群體。

這就導致了林為民此次獲獎的聲勢遠超一般作家的得獎,媒體的追捧、業界的肯定、讀者的擁護,眾多聲浪匯聚到一起,如同一道滾燙的金色洪流,只待這次的輿論浪潮冷卻後,便會為林為民塑成金身,將他捧上神壇。

除了喧囂的媒體和輿論,林為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他以往所創作的作品再度熱銷起來。

雖然一直以來林為民的作品都可以被歸結到暢銷書那一塊,哪怕是十幾年前出版的作品每年也有不錯的銷量,不斷的再版、加印,銷量常年不衰,但諾貝爾文學獎的巨大加持還是不容小覷。

早在獲獎之初,國文社便與各地書店聯絡緊急給所有林為民的作品都加上了喜慶的腰封。

經常購買圖書的讀者看到這個象徵性的標誌,立馬就會明白這肯定是作品最近獲獎了。

但實際上壓根不需要出版社和讀者提醒,自獲獎訊息傳出之日起,林為民的作品就在全國各地的書店裡迎來了讀者們的購買潮,一些原本要半年、一年才加印一次的作品,庫存在短短几天之內便被讀者們買到庫存告急,一些原本受歡迎的作品更是快速被讀者們一掃而光。

這股購書潮流的興起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在最新一期的《國文報》圖書銷量排行榜上,前二十名中的十五個位置被林為民的作品牢牢佔據。

其中的榜首位置自然要數去年最新出版的《李建國》上部,其他諸如《霸王別姬》《套馬人》《大明王朝1566》《上帝保佑米國》等林為民作品序列中比較有人氣的作品銷量也都極其出色。

根據國文集團的統計資料,在獲獎以後短短半個月時間裡,林為民的作品銷量照比往常多了近600萬冊,很多中小型出版社可能一年都沒有這麼多的圖書銷量。

不光是國內,在國外的書店依舊如此。

林為民在世界範圍內的名聲雖大,但到底沒辦法跟好萊塢的明星大腕相比,這次諾貝爾文學獎的輿論熱潮相當於是讓他在全世界範圍內上了一次至少持續數天時間的熱搜,迅速的擴大了林為民在世界各地的名氣,讓很多原本並不瞭解他的讀者認識到了這位來自中國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無數慕名前往書店的讀者為林為民作品在國外的銷量貢獻了力量,讓與林為民合作的出版商賺的盆滿缽滿。

那麼多小錢錢,誰能不喜歡得獎呢?

喧嚷的十月過去了,外界對林為民的關注降低了不少,甭管諾貝爾文學獎知名度再高,新聞熱度也總有過去的一天。

這個時候,人們終於注意到了發表已經一個月時間的《李建國》下部了。

去年3月,《李建國》上部在《當代》發表,迅速在國內文學界、知識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的關注。

這部底蘊厚重的長篇具有深邃的人文深度,刻畫了大時代背景下獨立個體悲歡離合的遭遇,將個人與歷史的發展高度融合,感動了無數讀者,廣受評論界好評。

不僅如此,也因為表現出中國人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氣質為官方所推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進行了大力推廣。

如今時隔一年半時間,《李建國》下部隆重推出,卻恰好趕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輿論大潮,本應該早就引爆的輿論硬生生被按到了11月之後才爆發。

不過,晚爆發也有晚爆發的好處,有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加持,林為民在國內文學界的聲望可謂舉世無雙。

攜如此煊赫之勢而來的《李建國》下部,如同王者降臨,所向披靡。

刊載《李建國》下部的第10期《當代》在二十多天時間裡狂銷520萬份,創下了《當代》創刊以來的銷量紀錄,這個數字不僅是前無古人,恐怕也後無來者。

畢竟以後林為民哪怕再寫出新作,也沒有諾貝爾文學獎的輿論加持了,而與銷量相對應的是《李建國》下部在讀者群體當中逆天的口碑效應。

發表之前,編輯也好、評論家也好,哪怕是很多讀者都在擔心按照《李建國》上部的故事和時間線,下部必然會脫離現實時間線,一個處理不好很容易將上部塑造的精彩故事毀於一旦。

但大家擔心的事情並未發生,《李建國》下部的故事與上部一脈相承,無論是文風、故事走向還是內含的思想脈絡與精神核心,上下兩部作品達到了高度統一。

下部推演現實所涉及到的未來時間線也處理的合情合理,絲毫沒有讓讀者產生違和感和讓人難以接受的邏輯漏洞,一切就彷彿林為民曾經親身經歷過一樣,真實的讓人有些不敢相信。

在《李建國》下部的創作上,林為民冒了巨大的風險,一旦失敗很容易將上部積累的好口碑毀於一旦,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