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乾脆自己上,拿著兩部作品的相似之處做起了分析。

這不僅是為了利用壓低自己來捧林老師,也算蹭一波熱度,林老師的作品發表,歷來熱度都是高的嚇人。

兩部作品放在一起對比,肯定有不少讀者會對《活著》感興趣的,興許能提振一下《活著》的銷量。

而且實話實說,於華覺得,自己可比林老師厚道多了。

《活著》最起碼結局還留了個福貴和他的老黃牛,林老師是真狠啊,主角全家一個不留。

之前他看到中後段時,一度以為老石頭會在歐陽一家的溫暖之中獲得生存意志。

如果是這樣處理的話,其實也是不錯的。

於華還設想過,乾脆讓老石頭在在獲得了生存意志之後,再給他來個意外死亡的結局,他還為自己這個想法沾沾自喜,覺得這是個很有黑色幽默的想法。

但林老師寫書往往就是那麼獨特,於華看到的最後結局是,老石頭在人生的最後關頭獲得了歐陽一家的溫暖,他看到了人生的美好,也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但依舊慷慨赴死,毫不留戀。

這個結局讓於華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他想到了自己給福貴設計的那個結局,福貴最後和老黃牛相依為伴,他將一切看的平淡,活著的目的不再是追求一切外物,也不再是追求一切形而上的東西,活著就是活著本身。

他曾經覺得這是個很好的設計,生命的無常、無所得、無所謂盡都包含其中,有一種佛家所言的大徹大悟之感。

可在《明天別再來敲門》裡,老石頭的選擇卻讓於華看到了另一種難以言說的美妙。

那是一種遇見了生命的美好與人性的善良,也看過了命運的無常和生命的悲喜後的釋然和灑脫。

那不是佛家無我的境界,而是無所畏懼追求本我、真我的熾烈。

我愛我的家人,哪怕前方是無間地獄或者無盡深淵,雖九死而不悔。

此真乃,烈性男兒!

看完整部於華有一種很強烈的感受,這部讓他想到了莎士比亞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讓他想到了《梁山伯與祝英臺》。

但他覺得,《明天別再來敲門》在某些地方要比這兩部作品設計的更加巧妙。

它沒有一味的寫“情”,它甚至刻意避免去觸碰這個話題,可林老師卻用一個出神入化的結局將“情”字這個隱藏的主題昇華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樣的飽滿炙熱,如同一捧緩緩流動的岩漿,讓深陷其中的讀者全然無法抵抗。

於華相信,絕大多數讀者在看完之後,與他的感受應該是相同的,哪怕他們沒有辦法說出來,但共鳴一定是一樣的。

欣賞完自己的大作,於華又閱讀起了其他幾篇文章的內容。

跟自己的文章比起來,其他幾人的立場就要理智的多了,通篇分析著的創作手法和作者的各種構思,誇是真的誇了,但於華覺得這些人與自己還有很大的差距。

不過他也發現了,這幫人在文章的最後都少不了隱晦的表達一番對於結尾的不滿。

就比如《〈明天別再來敲門〉中老石頭形象的成功塑造》這篇文章中的一段:

“老石頭的選擇是殘酷的,作者企圖用這種殘酷的抉擇調動讀者的情緒,但難免落入了刻意煽情的下乘。站在作者的角度,對於人間的苦難,應該調動更具本原性的感情。而不應該把自然生髮的情感張揚出來,作一種徒然無功的呼叫。

人的情感內斂和內部裂變釋放到極微處可以使之化為不事張揚的無聲的吶喊,這種無聲的吶喊比那種看上去殘酷的抉擇要更有力量。”

於華對於文章中的這些內容是充分理解的,評論家也是人,大家也有主觀色彩。

林老師對結局的處理在文學上幾乎是最優解,它幾乎賦予了一部傳頌不絕的經典性。

但在讀者的角度看來,這種處理方式還是太過殘忍了,尤其是對於那些代入感和共情能力特別強的讀者來說,簡直就是痛不欲生。

於華自己寫過《活著》,因為這部他捱了不知道多少罵,當然理解廣大讀者們在看完林老師這部後的痛苦感受。

可沒辦法,誰讓人家林老師寫的好呢?

於華都能想象得到那幫讀者一邊哭著抹眼淚、一邊咒罵、一邊又不停翻書的場景。

他不禁又回想起若干年前的那個下午。

那個時候的他,還是之江省海鹽縣武原鎮衛生院的一個小牙醫。

他捧著剛剛發表的《霸王別姬》,研究了好長時間,最後終於悟得了文學創作的一絲真諦。

這麼多年了,他一直以為在虐主這件事上,自己早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畢竟這些年他寫的幾部,主角就沒有不慘的。

可今天他終於意識到,當年他能夠在《霸王別姬》中悟得文學創作的終南捷徑,那不是自己天賦異稟,而是林老師文學思想的光在照耀著他啊!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