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影響了一代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四月下旬,第四期《當代》已經上市了二十多天時間,林為民的《一個都不能少》也發表了二十多天,評論界對於這部的評價普遍是以正面為主的,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林為民時隔兩年的最新作品,沒有了以往的銳利和靈氣,顯得非常平庸,有些刻意煽情。
而跟評論界兩極分化的言論比起來,眾多讀者對於這部的評價要更加正面和積極一些,來信幾乎都是以讚揚為主。
其中反響最熱烈的,還要屬廣大的大學生群體。
這群風華正茂、滿腔熱血的年輕人,在看完《一個都不能少》後感觸強烈,不少人都給《當代》編輯部來信,紛紛表示有投身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想法。
其中第一封提到這個想法的讀者來信還收到了林為民的親筆回覆,林為民在信中對那位一腔熱血的大學生良言相勸,勸他三思而後行。
本意是希望他能夠深思熟慮,不要後悔。
可熱血沸騰的大學生似乎理解偏了林為民的意思,認為林為民是不信任他,竟然將林為民的信寄給了《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1951年於燕京創刊,是以青年為主要讀者、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家級主流媒體。
自1978年復刊以來,先後報道了身殘志不殘的張海迪、中國女子排球隊等青年先進人物和先進集體的事蹟,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廣泛且熱烈的影響。
這種媒體,歷來對於青年人勇於奮鬥和擔當的事蹟是充滿了興趣的。
大學生在寄去林為民的信的同時,又給《中國青年報》投書一封,詳細的說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中國青年報》編輯部頓時就來了興趣,有理想、有抱負的大學生受感於希望投身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這是多好的宣傳素材啊!
編輯部立刻就將林為民的這封信和大學生的投書潤色後,發表了出來。
《中國青年報》是全國性報紙,當期報紙發表短短几天時間內,立刻便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
讀者們都看得出來,林為民給大學生寫那封信的目的是出於好心。
就像他在信中所寫的那樣,“我希望你並不是因為受感於的一時衝動,而是叩問自己的內心,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才做出了關乎人生命運的重要抉擇”。
而大學生在投書給《中國青年報》文章中的描述,則帶著青年人特有的青春熱血和理想主義,尤其是結尾的一段話。
“我要感謝林老師的好心,但我更希望他能夠正視我的決定,這絕非是一時衝動所做出的草率決定。
我自願投身於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請祖國和人民監督!”
《中國青年報》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在它發表這篇文章之後,不僅引起了全國範圍內的讀者們的關注和討論,也引起了很多媒體的討論,而且這種討論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不斷的擴大範圍。
這個時代的大學生是真真正正的天之驕子,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按理說應該把他們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把這些國家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送到國家最貧困的地方去教書育人,短時間內難以出成效,也有大材小用的嫌疑。
支援與不支援的讀者迅速的分成兩派,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有蔓延成一場全國性大討論的趨勢。
在八九十年代,這樣的全國性大討論並不少見。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起了真理標準的大討論;
1980年5月,《中國青年》發表了女工潘曉的一封來信,掀起一場關於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潘曉討論”;
1982年7月11日,《光明日報》報道了大學生張華為救掏糞工犧牲的事蹟,大學生換掏糞工,一時引發了國人關於生命價值判斷的大討論。
八十年代的中國人,在物質上是貧瘠的,但在精神上卻又是豐足的。
這些全國性的大討論,豐滿了一代人的人生,成了他們人生的養分,也帶給了整個社會無限的活力。
近幾年來,像這樣的大討論已經出現的越來越少,有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國內現在的關注和精力已經越來越被經濟生活所吸引,而忽略了對形而上的追求。
《中國青年報》上的報道,恰好激發了國人已經沉寂多時的精神追求。
林為民沒有想到他的信會被髮表到報紙上,對於外界輿論的發展更是始料不及,直到《中國青年報》的記者找到他時,他仍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林老師,對於現在各方的討論,您抱的是怎樣的態度呢?我看了您的信,您對於大學生的決定似乎並不算支援。”
面對記者的問題,林為民無奈苦笑:“當時主要是怕這位同學是看完了我的,一時熱血上頭,做出了草率決定,所以特地給他回了一封信。我倒不是不同意他去,只是希望他能夠審慎的決定,這畢竟是關係到人生未來的大事。”
說到這裡,林為民將《當代》編輯部最近這段時間收到的一些信拿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