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喻。

用中國話來解釋,這就叫桶站。

八十年代受非官方邀請出訪的作家所經歷的99%都是這種遭遇,有些人甘之如飴,有些人後知後覺。

當然了,阿瑟·米勒對林為民的這種邀請更多的是公務性質的,肯定沒有那些邀請的情況那麼誇張。

但他同時也很清楚,自己去了米國也不會比那些作家好到哪裡去。

原因很簡單,沒名氣。

這不是你是中國人還是米國人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名氣的問題。

別以為在米國搞話劇就很高貴,很多時候米國那幫搞話劇的境況,甚至還趕不上國內。

國內這個時候好歹是計劃經濟,貧富差距也非常小,搞話劇算是文藝工作者,幸福指數很高。

到紐約百老匯去看看,滿大街籍籍無名的音樂劇、話劇演員,真正能夠出頭的演員少之又少,有些人連房租都交不起。

大部分在米國搞話劇的人,活的都沒那麼瀟灑。

反倒是跳出這個行業,比如轉行到電影、電視行業,幾乎都變得有錢了。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本土人都這德行,更何況林為民一個外來戶。

所以,哪怕是阿瑟·米勒這個知名的劇作家邀請,林為民也毫不動搖的直接拒絕。

林為民願意讓阿瑟·米勒把他的作品帶到米國去,反正就是去試試水,失敗了也沒什麼損失。

但要讓他現在去米國?

沒興趣!

他又不是那幫受了各種輿論宣傳洗腦的小年輕,什麼米國就是自由國度,米國的空氣都是香甜的……

沒名沒錢,你到哪都是個屁!

對於林為民毫不猶豫的拒絕,阿瑟·米勒深感遺憾,一個勁兒的說“林,你真應該去百老匯的”。

林為民理解他對自己的欣賞,但這種欣賞又不能當飯吃。

自己去米國,是不可能受到阿瑟·米勒在中國的這種待遇的,何必去自討苦吃呢。

確定了要把《觸不可及》帶到米國的百老匯,阿瑟·米勒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尋找一個靠譜的翻譯,將話劇劇本翻譯成英文。

第一個想到的自然是把《推銷員之死》翻譯成漢語的譯者——英若誠。

英若誠在人藝的綽號叫“英大學問”,畢業於水木大學外語系,是人藝出了名的才子。在水木讀書時他便是學校話劇社的風雲人物。

因為精通英文,又熟悉舞臺語言,這次人藝引進《推銷員之死》便是由英若誠主導翻譯的。

阿瑟·米勒不懂中文,英若誠在他執導中文版的《推銷員之死》的過程中給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因此阿瑟·米勒非常信任英若誠。

“英老師,那就麻煩您了!”林為民客氣的對英若誠說道。

英若誠滿臉笑容,“林老師你的作品能夠走出國門,是我們所有人的驕傲,我肯定全力以赴。”

翻譯找完了,接下來的時間就是等待。

距離阿瑟·米勒離開中國的時間沒剩下幾天,萬先生特意抽出時間來請他吃了頓飯,林為民也被拉來了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