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米勒聽到林為民的話搖搖頭,“我恐怕沒那麼多的精力!”

林為民這才想起來,老頭兒也是馬上快七十歲的人了。

他心中有些許遺憾,道:“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建議你選擇《觸不可及》。”

迎著阿瑟·米勒的目光,他接著說道:“這部話劇如果想要搬到米國本土,需要做的改編很小,也可以當做是一次試水。”

阿瑟·米勒點頭道:“你說的對!”

兩部作品他都已經看過,無論是哪部都非常出色,割捨下來他都有些不捨。

但現實就是,他如果要把林為民的作品帶到米國去,就必然要親力親為,兩部太多了。

不如就像林為民說的,先試個水。

阿瑟·米勒同意了林為民的意見,帶走《觸不可及》。

與此同時,人藝排練場的後臺,大家正在七嘴八舌的討論著。

“米勒先生真要把林老師的作品帶到米國去啊?”

“百分百的!要不然沒事能讓我們突然演這兩出戏嗎?”

“誒,壯壯,林老師沒跟你說嗎?”

有人問韓壯壯,他搖搖頭,“我最近一直在劇組拍戲,都沒跟我老舅見過面。”

眾人神色各異。

“這兩部話劇要是去米國演出,那我們可牛逼大發了!”有人憧憬道。

“想什麼呢?去米國演出也跟我們沒關係,人家總不可能拉著我們去米國,肯定在米國再排一版。”

“伱看你這想法,庸俗!誰說要跟著去米國了?我說的是到時候我們這出戏就出名了,這怎麼著也算是為國爭光了。”

韓壯壯想起以前聽林為民說過的一個詞,“這叫文化輸出!”

大家拍手叫道:“對對對,文化輸出,壯壯這個詞說的好。”

韓壯壯撓撓頭,“我這都是聽我老舅說的。”

眾人不禁感嘆:“林老師果然是大文人啊!”

排練場觀眾席,林為民還在和阿瑟·米勒聊著。

決定了帶哪部話劇回米國,阿瑟·米勒的難題解決了,他又問回了最開始的那個問題。

“林,跟我去米國吧!”

阿瑟·米勒的誠意很大,但林為民還是搖了搖頭。

“為什麼?”再次被拒絕,阿瑟·米勒更加不解。

八十年代,中國作家走出去的現象有不少,很多人都是受邀出國訪問,其中由官方邀請出國的極少,基本是以非正式的私人機構邀請為主。

比如著名的米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就曾邀請多位中國著名作家到米國去交流訪問,這項寫作交流計劃自81年開始,直到兩千年以後還在繼續。

有曾受邀參加過這項寫作計劃的作家在多年後回憶時,這樣表述這段經歷:

“到後來,我才慢慢了解清楚這個活動的性質,是聶華苓和保羅·安格爾他們夫婦兩個人創辦的。

他們搞到一些錢,每年一次,主要面對發展中國家,所以到那裡的都是來自所謂“問題國家”,我們去的這一屆是“問題”最多的一屆。”

既然有“有問題”的國家,自然就有“沒有問題”的國家,這個國家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