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出閣的俆王,家底還是相當厚實的。

畢竟是大唐最高一級的爵位,在整個國家裡僅次於皇宮裡的那三位,出閣的封賞自然極為豐厚。

最重要的,當然是食邑和田地。

李元嘉的食邑是實打實的七百戶,意味著只要李元嘉活著,大唐的這七百戶人每年的稅收都是用來養活他的!而一萬畝的永業田和一千兩百畝的職田,更是潞州整片連起來的最肥沃的土地。

而且這些數字,只是大唐規定中必須要給他的而已。

事實上作為李淵最寵愛的兒子之一,母妃更是一度有希望坐上皇后的宇文昭儀,李元嘉出閣自然不會只有明面上的這些東西。尤其是自從貞觀四年李世民和李淵的關係緩和之後,對於自己的這些兄弟也變得寬容了起來。所以李元嘉抵達潞州之前,他的舅舅宇文士及就暗地裡給他又置辦超過兩萬畝良田,還有三個莊子!

只是這些土地,就足以讓李元嘉成為一方富豪了。

除此之外還有李元嘉以前積攢下來的例錢,還有動身之前上面三位賞賜的銅錢、金餅子、各種寶物和絹布,也是非常龐大的一筆數字。更別說每年朝廷還會給他這個當刺史的發一大筆俸祿——當然是按照親王的爵位,和正一品的官員同級,每年七百石的糧食,還有養活幾十個僕人的開銷,以及雜七雜八的各種補貼……

“無論怎麼算,哥們兒現在也是個款爺啊!”

聽韓山詳詳細細給自己解釋了一遍之後,李元嘉心中暗爽不已。

雖然明知道作為大唐第一代親王,富豪一方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當李元嘉抵達了潞州十天之後,意識到自己開始真正獨立擁有這些財權時,這心裡的滋味可就是另外一個概念了!

而且搞清楚了自己的家底和這個時代的物價之後,李元嘉也是暗自嘆道:“怪不得李元嬰那傢伙能建起三個滕王閣,並且建起那麼多的亭臺行宮!別說那小子將來在地方上肯定是橫徵暴斂,光是自己的家底兒恐怕就厚實的要命吧?”

說來也是好笑,上輩子的“李元嘉”不知道自己,但是他的弟弟李元嬰倒是記得清清楚楚。畢竟後世那首著名的滕王閣序,李元嘉可是到現在還會背呢……

……

拿著李元嘉畫出來的圖紙,韓山去找鐵匠打造鐵鍋去了。

按照大王的要求,這個鐵鍋的打造難度可不低,除了必須圓之外更關鍵的是還要儘可能的薄,厚度儘可能的均勻!反正以韓山對於鐵匠們技術的瞭解,想要打造出來可不是那麼容易。

而等韓山離開了之後,李元嘉則是呆坐了一會兒覺得無聊,開始在自己的書房裡轉悠了起來。

在整個潞州衙署之中,這是最大,同時也是陽光、通風等條件最好的一間屋子。

整個屋子裡,都擺滿了書架,而書架上也都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甚至還有很多看樣子就非常古老的竹簡。

之前的小俆王,就是個愛書如痴的傢伙。

所以就在他穿越過來之前,這小子的藏書就已經破了三千卷!要知道,那時候的他還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而等到靈魂換了個一個人之後,一來是為了不讓別人懷疑,二來也是出於自己的各種目的,李元嘉依然是繼續擴大自己的收藏,而且更加的“變本加厲”,用了三年時間就把藏書推到了萬卷以上!